肆虐全球三年的新冠疫情并未結束,但又出現了新的危機。近日霍亂疫情在世界多國卷土重來,海地、黎巴嫩、巴基斯坦等國疫情嚴峻。當地時間12月16日,世衛組織官員警告稱,目前的霍亂疫情“前所未有”,“規模更大、更致命”,更讓人擔心的是,世衛的疫苗庫存已所剩無幾。
(相關資料圖)
約30國“中招”
世衛組織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全球已有大約30個國家和地區報告霍亂疫情,比往年多出三分之一。這些國家和地區包括海地、也門、黎巴嫩等。
世衛組織霍亂和流行性腹瀉病小組負責人菲利普·巴爾博扎說:“我們已經沒有更多疫苗了。越來越多國家持續提出需求,這種情況極具挑戰性。”按他的說法,生產出的疫苗都已被分配。
通常情況下,世衛組織參與管理的疫苗供應國際協調小組每年大約可分配3600萬劑霍亂疫苗。由于疫苗緊缺,世衛組織今年10月暫時修改霍亂疫苗接種建議,由先前推薦接種兩劑改為僅接種一劑,以擴大疫苗覆蓋范圍。
歷史上,霍亂在大約50個國家和地區地方性流行,主要在非洲和亞洲,并曾在非洲、亞洲、中東、南美洲、中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引起大范圍的地方性流行。
近年,也有一些國家暴發霍亂疫情。津巴布韋曾在2008-2009年暴發霍亂疫情,近9.7萬人感染,死亡4200人。2017年,索馬里、也門暴發霍亂疫情,其中也門超過50萬人感染,2000人因此死亡。
2010年10月,海地北部阿蒂博尼特省沿海地區發生霍亂疫情,隨后迅速向周邊省份和鄰國蔓延。此后數年,疫情時斷時續。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2010年10月至2019年初,海地累計報告霍亂病例約82萬例,死亡將近9800人。
今年10月,海地時隔三年多再次暴發霍亂疫情。法新社13日援引衛生部門數據報道,海地本輪疫情累計確診病例達1220例,疑似病例超過1.4萬例,死亡超過280例。
海地是全球最不發達國家之一。衛生部門10月通報霍亂疫情之際,海地正遭遇幫派控制首都太子港一處主要港口所致的食品和潔凈飲用水等基本物資短缺。
世衛組織的數據還顯示,截至目前,全球每年有130萬至400萬霍亂病例,其中有2.1萬至14.3萬人死亡。
霍亂的流行因素
據了解,霍亂是一種急性的分泌性腹瀉疾病,由革蘭陰性菌霍亂弧菌的產毒菌株引起,表現癥狀主要以腹瀉為主,甚至肚子不疼就開始腹瀉,也會伴有嘔吐癥狀出現。大多數的疾病暴發由O1型霍亂弧菌引起。
霍亂的潛伏期很短,一般在攝入污染食物或飲用水之后12小時至5天時間會出現相關癥狀。典型表現是嘔吐和無痛水樣腹瀉,即使不進食也會不斷腹瀉,如不及時治療,可在數小時內導致嚴重脫水和死亡。
與冠狀病毒的飛沫、接觸傳播不同,霍亂主要是糞口傳播,感染來源通常是污染的水源、海鮮、水果、蔬菜以及谷物等。人體通過食用被霍亂弧菌污染的食物、水源后,或接觸被感染的蚊蠅感染霍亂弧菌。
受污染的公共水是大規模霍亂暴發的常見原因。生活環境擁擠、衛生條件不足的地方,霍亂的風險比較高,例如難民營、貧困國家以及遭受饑荒、戰爭或自然災害破壞的地區。
食用污染且未煮熟的海鮮,特別是貝類,也會感染霍亂。在霍亂流行地區,生吃未剝皮水果和蔬菜也是常見的感染原因。另外,未經處理的灌溉水污染田間的農產品也是霍亂感染的因素。
胃酸可以殺死霍亂弧菌,但兒童、老年人或服用抗酸劑者等,胃酸水平低,保護作用不足,患霍亂的風險更高。
氣候變化加劇疫情
截至目前,海地接收了超過100萬劑口服霍亂疫苗。這是海地本輪霍亂疫情暴發以來收到的首批疫苗。
這批疫苗有117萬劑,由疫苗供應國際協調小組提供。世衛組織說,疫苗接種定于數日內啟動,首批接種對象為疫情重災區西部省等地的1歲以上兒童。
另一批50萬劑疫苗預計數周內運抵。海地公共衛生部官員洛雷·阿德里安說,希望更多疫苗盡快送達,以供存在感染風險的民眾接種。
除了疫苗短缺造成的影響外,世衛組織表示,氣候變化正在加劇全球霍亂疫情抬頭趨勢。除非盡快將其撲滅,否則情況只會進一步惡化。
由于洪水、干旱、沖突、人口流動等其他限制獲得清潔用水和增加霍亂暴發風險的因素,全球霍亂暴發趨勢正在朝著更多、更廣泛和更嚴重的方向發展。
巴爾博扎說:“今年,我們有一個甚至更加重要的因素:氣候變化帶來的直接影響。這表現為接連出現的嚴重干旱,一些地區發生前所未見的洪災,以及讓這些流行病愈演愈烈的氣旋。”
世衛組織說,霍亂疫苗庫存量極低,而且制造商對生產一種主要針對世界上最貧困國家的疫苗提不起興趣。巴爾博扎說,從世衛組織掌握的數據來看,霍亂在大部分國家的致死率都是極高的。
他說:“導致霍亂的因素還是那些:貧困、弱勢、用不上潔凈水。而沖突、人道主義危機和自然災害讓這些問題進一步放大。”
“在21世紀,讓人們死于一種眾所周知且很容易治療的疾病是不可接受的”,巴爾博扎發出預警,今年的霍亂疫情并不只是暴發在貧困和沖突地區,中等收入國家黎巴嫩也面臨嚴峻形勢。他強調,這應該為其他國家敲響“警鐘”。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