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6件檢察機關依法懲治醫療美容領域違法犯罪典型案例。案例集中披露了醫美領域主要犯罪方式,揭示了消費者選擇醫美的常見風險隱患,警示消費者理性選擇醫美服務。
此次發布的案例不僅涉及面廣,囊括醫療美容領域違法犯罪的多種形式,而且每件案例各有側重點,很具有代表性。案例中或多或少地涉及假資質、假藥、假注冊商標、假病歷資料等摻假現象,其中以假醫生和假醫美產品最常見。
在羅某某非法行醫案中,被告人在未取得《醫師執業證書》《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情況下,非法從事醫療美容活動,導致被害人身體遭受不同程度損傷,這種現象更應當重視。特別是,有時從業人員具備相應資質,卻不具備提供醫美特定項目服務的資質,資質“渾水摸魚”,這也讓司法機關在認定方面變得更加困難,司法機關不得不邀請多部門就此展開會商。由于在所有醫美傷害案件中,假醫美產品和醫生資質摻假導致的傷害案件占比很高,因此打假應該成為治理醫美亂象的重要手段。
在醫美領域打假,局面比較復雜。醫學專業性很強,分科和分項很細,資質種類多、范圍廣,資質摻假或超范圍執業,有時難以察覺和定性;醫美產品的成分、分類、假藥認定等,往往需要較強的專業知識;有的不法分子在偏遠地區生產假藥,再經由互聯網銷往各地,不僅來源復雜,而且由于藥品追溯碼普及率不高,導致追溯假藥的難度大大增加;醫美機構和從業人員的流動性很大,發現線索和調查取證比較被動和滯后……凡此種種,無不給醫美領域打假治亂帶來了難題。
提高辦案人員醫學專業素養、善用醫療機構專業力量,是突破醫美打假難關的理想途徑。近年來,市場監管、衛生監督、食藥監等部門引進的醫學人才越來越多,但在公檢法系統中,法律和醫學知識兼具的人才還比較稀缺,應加大這類人才的培養力度。同時,要善于運用外部專業醫療機構的力量,作為推進辦案和行業治理的有力支撐。在此次發布的典型案例中,多地檢察機關充分借助“外腦”,廣泛征求醫學專業人員意見,邀請具有醫療衛生背景知識的專業人員作為特邀檢察官助理,與辦案人員一起研究案件證據,就醫學、藥學等專業問題進行會商和研討,為處理這類難題提供了有益借鑒。
注重聯合執法,醫美打假才能握指成拳,形成無縫對接。醫美案件鏈條長、涉及部門多,有時即使掌握了涉假信息、作出了專業判斷,但由于部門協調不足,導致已有信息得不到充分利用。有鑒于此,應當建立多部門參與的醫美信息交流平臺,健全完善個案協作、信息交流、案件通報、聯席會議等機制,強化信息交流,不斷提高醫美領域打假的時效性與精準度,這樣才能對假冒醫美產品實現從生產源頭到銷售終端的全鏈條打擊,并讓缺乏資質或資質不全的機構和人員無法通過跨地域流動來逃避監管。
技術與管理協作、行政與司法鏈接、刑事與民事甄別、線上與線下同步、本地與異地配合等,均是整治醫美亂象需要化解的難題。醫美領域專項整治的成功,既在于查辦了多少案件、挽回了多少損失,更在于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監管方式與整治手段。唯有在成功個案中總結出經驗,在司法實踐中提煉出參考藍本,醫美亂象治理模式才會日臻完善。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