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黃山市具有豐富的攝影資源和豐厚的攝影歷史文化。黃山地處古徽州,誕生了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有名的徽商。徽商反哺徽州,給徽州留下了厚重的歷史文化。黃山市豐富的攝影資源和豐厚的歷史文化,為黃山攝影的發展繁榮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多彩黟縣(組照之一) 胡棣華 攝
(資料圖)
黃山于2006年創辦首屆黃山攝影節暨黟縣國際鄉村攝影大展,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以市級行政區域為主體的攝影旅游經濟圈,走出了一條具有探索創新意義的攝影產業發展之路。
打響了“名氣”——黃山布局“攝影產業發展戰略”,推出“百佳攝影點”,被評為2010年度中國攝影界“十大新聞”之一;歙縣石潭攝影點被網民評為“中國十大賞花基地”之一;黃山風景區榮登“被攝影捧紅的國內風景名勝”之首;黃山市被授予“中國攝影之鄉”……真正在全國打響了黃山攝影的名氣。
引領了“風氣”——立足本地,放眼全國,黃山市第一個立項實施攝影產業項目,第一個打造“百佳攝影點”,第一個對省級以上攝影家協會會員實行景區景點“雙免”,第一個提出“東方詩意·黃山影像”學術創新理念,第一個扛起攝影助力精準扶貧、助推鄉村振興的“擔當”。業內權威人士評價:“黃山攝影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引領了攝影行業的“風氣之先”。
壯大了“財氣”——2010年以來,黃山累計獲得上級扶持攝影產業專項資金3000萬元,市級配套資金3.8億元,有力促進了全域旅游發展。“十三五”期間,全市年均游客接待量5600萬人次,年均旅游收入達520億元,其中鄉村旅游接待量高達3900萬人次,占全市游客總接待量三分之二以上。“攝影+旅游”實實在在地成為一個重要經濟增長極,也成為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百姓致富的硬支撐。
聚集了“人氣”——黃山市“百佳攝影點”目前已擴容至179個,覆蓋了黃山市全域,其中三分之二分布在山區農村。依托“百佳攝影點”興起的山區農村(貧困村)農家樂已發展到1320多家,民宿300余家,修建山區農村公路1500余公里,建設美化提升自然人居環境320處。剛剛過去的一季度,黃山大地游人如織、熱鬧非凡。
激活了“文氣”——攝影產業的興起使“文化傳承”“生態保護”成為全市干部群眾的共識。經過多年的努力,徽州古祠堂、古橋、古民居、古水口等享譽國內外的“十五古”得到全面保護,271個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新安江生態補償讓水更清、山更綠,“徽州天路”“徽杭古道”“徽州茶道”“百里新安江山水畫廊”、畫里鄉村宏村、創意小鎮西溪南、徽州木雕盧村、太極八卦呈坎、土樓陽產、“醉”美塔川等一批代表性徽州鄉村成為黃山的“顏值擔當”。
寶光顯現 姚育青 攝
黃山市委、市政府緊跟時代發展,依托豐厚的旅游和文化資源,利用攝影等媒介優勢,探索出屬于自己的創新之路:
探索創新,順勢作為。黃山市委市政府準確把握旅游生活化、手機普及化和攝影大眾化的趨勢,拓展創新攝影的服務功能,及時作出發展攝影產業的決策。2010年初成立的黃山市發展攝影產業領導小組,率全國之先打造黃山市“百佳攝影點”,編制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攝影產業發展的意見》《黃山市“十三五”攝影產業發展規劃》,連續舉辦17屆中國黃山(黟縣)國際鄉村攝影大展和12屆中國黃山油菜花攝影節等5個國家級攝影項目,通過營銷攝影點、項目建設、打造展賽、助力扶貧、融入中心等“組合拳”,讓攝影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
政府主導,市場推動。黃山實行政府和市場雙輪驅動,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成立由市長掛帥抓攝影工作的“專班”,明確“大眾化、系列化、精品化、產業化、國際化”發展思路和“定位高、影響大、效應廣、關聯帶動力強的特色產業”發展目標,在發展全局中給攝影留位子、壓擔子,堅持發展信心不動搖、扶持政策不改變。同時,黃山利用市場的主體力量推動攝影旅游業態興起,國元保險、視覺中國、徽商銀行、黃山文投等市內外知名企業均先后參與發展,潛力強勁。
培育產品,做實產業。按照山、水、村、城及春、夏、秋、冬不同時令的風景特征,黃山開發營銷30條攝影采風觀光路線、10大類50個系列攝影旅游產品,并以此為基礎,在攝影旅游產品經營中延伸產業鏈,有力促進旅游攝影文化企業、攝影主題酒店、攝影圖片社、攝影展會、攝影教育培訓、攝影器材門店、攝影展架租售、影樓、攝影農家樂、攝影客棧、攝影民宿等業態的興起。攝影產業態勢基本形成。
合拍時代,融入中心。黃山強化攝影“合于時”“合于事”而作,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這個中心,積極順應國家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文化遺產保護、鄉村振興戰略等,依托豐富的自然人文攝影資源,以打造“百佳攝影點”為抓手,把攝影聚焦于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全域旅游等大事要事,使攝影與社會熱點、焦點同頻共振,讓攝影在時代的舞臺上動力無限、魅力無窮,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格局中體現攝影的大價值。
保護第一,永續利用。黃山用美學的思維經營攝影產業,把保護第一、永續利用貫穿于攝影產業發展全過程,先后頒布實施了《黃山市徽州古建筑保護條例》《黃山市古民居保護暫行辦法》《黃山市古村落保護利用暫行辦法》《關于加強田園風光保護利用工作實施意見》等15個規范性文件,組織實施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百村千幢、徽州古建筑保護利用等工程,全方位、多維度對“鄉、村、山、水、路、田、林”等進行強制性保護。“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已成為黃山大地最鮮明的標識。
以世界自然、文化“雙遺產”冠絕天下的黃山,以千年水色佳美又創當代生態補償新模式的新安江,以中國社會“典型標本”著稱又極具地方特色的徽文化,以西遞宏村為代表的徽州古村落群,賦予黃山大地“沒有屋頂的博物館”“攝影棚”的無窮神韻和魅力。當前,黃山攝影事業正處在新的起點上,我們將圍繞建設“全國攝影產業示范基地”、打造“國際攝影之都”這一宏偉目標,按照“十四五”規劃路線,推動黃山攝影融入中國攝影的發展大局,在新時代實現新的更大作為。(作者系安徽省黃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