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視察現場時穿著一雙整潔的皮鞋,
與穿著工靴的救災人員格格不入。
在美國俄亥俄州靠近賓夕法尼亞州的地方,有一個名為東巴勒斯坦的小鎮,本來籍籍無名,如今卻成為了“美版切爾諾貝利”。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當地時間2月3日晚,諾福克南方鐵路公司一趟貨運列車駛經此地時發生脫軌事故,多達10萬加侖的有毒化學品泄漏。
當地危險材料專家西爾·卡吉亞諾說,此次事故相當于“用化學物質毀了一個小鎮”。
讓人匪夷所思的是,直到事故發生20天后,本該在救災現場發揮重要作用的美國交通部長皮特·布蒂吉格才姍姍來遲。
他的行為引起了美國民眾的不滿,當他強調完自己的理由后,民眾的譏諷又如約而至。
在此之前,布蒂吉格被認為是日后競選美國總統的有力人選。“80后”的他十年來一直在美國政壇混得挺順。
如今,脫軌事故發生一個月,輿情仍在持續發酵。一場看似偶發的“毒火車”事故,暴露出根深蒂固的種種“美國病”。
未來美國總統?
近年來,布蒂吉格在美國政壇備受矚目。
他是一位“80后”美國高官,從小學習成績排名前列,是高中畢業典禮的代表。之后,他考入哈佛大學,就讀歷史和文學專業。
在校園里,布蒂吉格就已經參加政治活動,并學習了意大利語、馬耳他語、西班牙語、達里波斯語、阿拉伯語、法語和挪威語。
·青年布蒂吉格。
畢業之后,布蒂吉格成為了牛津大學的羅德學者,這個獎學金在美國號稱“全球青年諾貝爾獎”。他還受聘于華盛頓一家咨詢公司。
29歲那年,他在選舉中贏得了印第安納州南本德市市長一職,成為美國10萬人口以上城市中最年輕的市長。而那里也是他的家鄉。
2014年,他收到征召軍人到阿富汗喀布爾的通知,決定放棄市長職位,去往戰場。
此事引發諸多議論。當時,曠日持久的阿富汗戰爭已在美國國內引發許多人的反感,有人笑他“腦子笨”,但也有人覺得他“算盤精”。畢竟,“退役軍人”這塊招牌在尚武的美國還是有點分量的,也能為政客加分。
他倒是也很“懂行”,用一番漂亮話回應爭論:“人們對市長去軍隊的想法感到奇怪,于是我告訴人們,我和其他被征召服現役的預備役軍人沒有什么不同。只是我的本職工作恰好是備受矚目的。”
在阿富汗的經歷被他寫進了自傳,那里與其說是戰場,倒更像是他的“秀場”:“我把我的‘裝甲軀干’挪到越野車的駕駛座上,然后從我手中的M4步槍里發射一發子彈,隨后鎖上門,并向馬其頓門衛揮舞手套告別。我的車會越過鐵絲網進入喧鬧的阿富汗城市,進入一個比部隊總部防爆墻后面更有趣、更危險的世界。”
·布蒂吉格在阿富汗。
回國之后,他再度競選了南本德市長。
2019年1月,布蒂吉格宣布將角逐2020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選舉。那年他38歲。
雖然最后輸給了拜登,但他已經備受人們關注。2020年2月,經過參議院投票表決后,他宣誓成為了美國交通部長。
39歲進入華盛頓,美國評論界對布蒂吉格日后成為美國總統的前景大為看好。
姍姍來遲的美國交通部長
然而,當脫離了政治秀場,來到救災一線后,這顆“新星”立刻失掉了光彩。
2月23日,也就是脫軌事故發生20天后,布蒂吉格第一次來到東巴勒斯坦。美國媒體很快發現,他在視察現場時穿著一雙整潔的正裝皮鞋,與穿著工靴的救災人員格格不入。這一細節讓他失去了不少信任分。
·布蒂吉格(右)在事故現場。
在現場記者會上,有記者問布蒂吉格:“你是否認為沒有更早地來東巴勒斯坦是一個錯誤?”
布蒂吉格熟練地規避了這個問題。他聲稱“親臨現場”是自己的風格,又強調自己也要遵循“歷屆交通部長的慣例,讓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領導初期救災工作”。在做出了以上“鋪墊”后,布蒂吉格笑著說:“我也思考過:我有沒有很好地平衡這兩者間的關系?”
許多民眾很快替他回答了這個問題:不,你沒有!
政治評論員桑妮·霍斯汀表示:“他(布蒂吉格)只是把鍋甩到了其它部門身上。他以為自己能穩坐后方,讓其它人處理這件事。如果沒人給他施壓,他就會一直坐等到整件事風平浪靜為止。”
·布蒂吉格(左)在事故現場。
國際關系學院講師孫冰巖告訴《環球人物》記者,此次列車脫軌事件,再次暴露了美國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在重大緊急事件上缺乏協調、相互推諉責任的問題。
“火車脫軌事件中,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的地方救災人員專業性不夠,對該事件的危險性沒能正確評估。而聯邦政府則試圖推諉責任,甚至掩蓋這一事件。等到聯邦救災人員到場的時候,泄漏的有害化學品已經開始擴散。”
“美國聯邦政府救災反應遲鈍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孫冰巖說,“聯邦政府機構龐雜,各個部門職能又嚴重交叉,相互合作協調能力不足。同時,聯邦與各州政府又長期存在治理分歧,導致雙方在出現災難時經常對接不上。這一問題早在此前的里娜颶風和新冠肺炎疫情中就暴露無遺。”
2005年8月,卡特里娜颶風席卷了美國南部多州,導致1833人遇難,是美國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颶風。當時執政的布什政府既沒有提前疏散當地民眾,又未能及時趕到災區救災。
被颶風重創的地方政府則無力維持社會秩序,導致容納了3萬名颶風災民的新奧爾良體育館迅速陷入無政府狀態。頻發的偷盜、強奸、兇殺、自殺事件,讓災區這座最重要的避難所淪為人間地獄。
黨爭的悲劇
18年后,美國政府的救災協調能力并沒有提升,兩黨日趨激烈的黨爭又讓問題雪上加霜。
2月22日,就在布蒂吉格來到東巴勒斯坦市的前一天,美國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帶著瓶裝水和政治口號前往該市。在對民眾發表講話時,他批評執政的民主黨人玩忽職守,聲稱災民們“遭到了(拜登)政府的冷漠和背叛。”
親民主黨人士則諷刺特朗普為災民提供的瓶裝水是“毒水”。美媒承認,脫軌事故現場已成為政治分裂的最新陣地。
·事故現場。
特朗普希望通過脫軌事件獲得政治資本,但正是他在任時的鐵路監管政策,為這一事故埋下了伏筆。
2014年,美國北達科他州卡塞爾頓發生火車脫軌事故,泄漏了近50萬加侖原油,造成超千萬美元的損失。這件事促使當時的奧巴馬政府推動出臺一項新的安全規定,要求在2023年5月之前,所有運輸危險品的列車都使用ECP(電控空氣制動系統)。
美國交通部認為,配備ECP的列車比配備傳統空氣制動器的列車緊急剎車的速度更快、更平穩,能有效避免列車脫軌。
孫冰巖說,2016年美國大選后,包括諾福克南方公司在內的鐵路利益集團投入數百萬美元去游說新上臺的特朗普政府。
1年后,特朗普政府以安裝理由不充分、成本超過收益為由,廢除了運輸危險品列車必須安裝ECP的規定。特朗普政府還放松了對鐵路運輸的安全檢查要求,將火車司機的數量最低要求減少為一人。
“特朗普執政期間,美國鐵路事故數量顯著上升。鐵路公司減少了在安全系統上的投入,并大量裁員,降低鐵路工人福利,以達到節省成本的目的。”孫冰巖說,“拜登政府上臺后,并沒有恢復鐵路監管政策,也沒能有效改善鐵路工人的工作環境。”
2022年年中,美國幾大鐵路工會開始醞釀全國性抗議。在與鐵路公司的談判過程中,工會提出提高待遇、改善工作條件的要求,但遭拒絕。
當年年末,當局通過法案禁止此次罷工,并強迫鐵路工會接受了經政府調解達成的合同。該合同向工會做出了一部分妥協,但未能滿足其核心訴求。在這種情況下,身心俱疲的鐵路工人越發難以保障鐵路運輸的安全。
有評論認為,此次脫軌事件堪稱美國政府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忽視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典型案例,反映了美國政治受利益集團操控的現實。從這個角度看,“脫軌”的遠不僅僅是列車。(作者:毛予菲 鄭敖天 于冰 隋坤)
總監制: 呂 鴻
監 制:張建魁
主 編:許陳靜
編 審:蘇睿 凌云
(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加微信“HQRW2H”了解細則。歡迎大家提供新聞線索,可發至郵箱tougao@hqrw.com.cn。)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