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帶領團隊研發了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他通過工程設計和研制,把很多科學家的大膽設想變成現實;他是為科學家實現“夢想”的人……
總臺系列報道《大國科學家》帶你一起走近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墨子號”工程常務副總設計師、衛星總指揮王建宇,了解他的故事。
01
(資料圖片)
王建宇是我國恢復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屆大學生,在中國科學院技術物理研究所完成碩士、博士階段學習后,逐步成長為一名空間光電技術專家。
2007年,王建宇剛剛完成“嫦娥一號”探月衛星工程項目,量子物理科學家潘建偉就向他拋出橄欖枝,邀請他主持量子通信實驗衛星的系統設計及研制。潘建偉對他說:“要把量子實驗搬到天上去?!?/strong>
按照潘建偉的設想,全球首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要實現三大科學目標,每一個都是首創。
其中最基礎的單光子捕捉,相當于在月球上點燃一根火柴,地面系統就要能觀測到這點火光。而“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則相當于在萬米高空飛行的飛機上,向地面兩個旋轉的儲蓄罐扔一個個硬幣,每個都要瞄準細長的投幣口精準投入。
02
王建宇帶著他的團隊從零開始自主研發精密跟蹤控制系統。從算法、設計到器件、工藝、裝配等,一個個技術難點進行攻關。他至今還記得,當年在青海湖做外場實驗,他因故提前離開,實驗交給一名博士生負責,發生了意外。
“那個小伙子哭著打電話跟我說,他們運設備的路上把車給翻了。那時候我想,實驗肯定沒希望了?!蓖踅ㄓ罨貞洠暗撬麄兡贻p人非常厲害,經過討論后跟我說,‘盡管現在這個儀器砸成幾瓣了,我們一定把它修好,把任務完成回來’。”
最終,年輕人真的將任務完成了。王建宇感嘆:“我真是很高興,可能比儀器做出來還要高興,因為年輕一輩成長起來了?!?/strong>
正是在這種堅持下,“墨子號”才從一個方案、一沓圖紙,最終走到了預研階段的最后一步——熱氣球高空模擬量子信號發射到地面目標并接收。
然而,最后一步的實現也并非一蹴而就,由于天氣原因,熱氣球總是被風壓下來。接連的失敗,也讓團隊產生了自我懷疑:“是不是我們一開始選的路線就不對?是不是前面兩三年的工作都白做了?”
團隊進入低谷,王建宇在重新梳理實驗思路的同時,也不斷安慰著年輕隊員。“在年輕人那里你都要有定力,作為一個團隊的負責人,關鍵自己要有信心和底氣?!?/strong>王建宇帶領團隊一邊從技術環節排查,一邊走訪調研,找到癥結所在,問題也迎刃而解。
歷時近十年,2016年8月16日,“墨子號”成功發射。三大科學目標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全部實現,奠定了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領跑地位。
如今,王建宇和他的科研團隊正在全力推進中高軌量子衛星項目,一批新的科學實驗載荷已經進入工程攻關階段,光鐘便是其中之一。如果在高軌衛星上驗證一臺高精度的光鐘,將對我國參與國際秒定義發揮巨大的作用。
從“嫦娥一號”到“墨子號”,這些大國科技從圖紙到現實的背后,總有王建宇的身影。他把很多科學家的大膽設想變成現實,讓很多看似不可能的科學研究成為可能。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我要做一個實現科學家夢想的工程總師?!?/strong>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