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興仁市鯉魚村,28個村組1192戶4982人中,少數民族占比90%以上,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村寨。近年來,屯腳派出所積極探索“楓橋經驗”,創新社會綜合治理工作方法,打造一個“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平安鄉村。
村里家家都裝“電子眼”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以鄉村振興示范點打造的興仁市屯腳派出所鯉魚村警務室,于2020年12月正式啟用,讓警務服務延伸的同時,也為村級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夯實了技術支撐。
社區民警李雪峰介紹,為補足“天網”“雪亮”工程視頻監控資源盲區,屯腳派出所聯合鄉鎮黨委在轄區開展“數智鄉村·平安守望”政策宣傳,發動鯉魚村村民安裝監控并接入公共視頻資源,1192戶村民,目前已實現“一戶兩攝”。
“現在房子里外都裝了攝像頭,可以實時看到家里,發現異常就及時求助,這樣我們在外面干起事來也安心一點!”鯉魚村村民在談到安裝的“數智鄉村.平安守望”監控時表示,不僅平安有保障,還能緩解思鄉戀家之情。
接入“數智鄉村.平安守望”公共視頻資源的屯腳派出所,在擴大轄區監控覆蓋面的同時,還實現鼠標巡邏、探頭站崗,對突發性案事件能第一時間發現,打通鄉村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屯腳派出所所長董俊云表示:“連續3年治安案件、刑事案件零發生,既是動力也是壓力,我們會再接再厲,讓平安的鯉魚村更加平安!”
村里人人都是“和事佬”
警力有限而民力無窮,屯腳派出所依托警務室共建村級綜治中心,充分發揮‘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基層治理機制,形成“群防群治、源頭預防、協調聯動”的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讓基層“末梢”變為治理“前哨”。
“我們調動包村輔警、網格長、聯戶長及網格員,將風險隱患排查化解向家庭延伸,實現‘鄰里相望’,讓矛盾糾紛早發現、原地解。”屯腳派出所教導員董俊云說道。
鯉魚村黨群服務中心辦公室里,村民姜某和龍某爭吵不休。原來,姜家集體安裝的排污管道因早年埋得較淺且年久失修,在經過龍某田地時,溢出的生活用水及畜牧排泄物影響了農作物生長,導致兩家起了矛盾,鄰里關系也變得緊張起來。經屯腳派出所鯉魚村警務助理楊國祥和聯戶長調解,雙方很快達成和解協議,不僅表示對結果滿意,也消除心里的芥蒂。
剛調解完糾紛的楊國祥說:“大家都是一個村組的,我和聯戶長都是他們熟悉的人,村民們信任,我們也熟悉情況。平時村里發生小糾紛、小矛盾,都是聯戶長先行調解,解決不了的才到村里!”
通過群防群治力量的及時發現和積極參與,鯉魚村今年以來實現實現了“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目標。
村里時時都有“宣傳員”
“各位鄉親父老們,大家好!這里是鄉村大喇叭普法時刻:請大家提高安全意識,預防電信詐騙,常見的電信詐騙有以下幾種方式……”
苗語和漢語“雙語播報”大喇叭準點響起。鯉魚村每天12時、17時都通過大喇叭開展近兩小時的普法宣傳,苗語版本的融入,讓部分少數民族村民聽得進、記得住、用得上。這與入戶走訪宣傳、校園“小手拉大手”宣傳共同形成大宣傳格局,增強鯉魚村安全文明發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針對鯉魚村外出務工人員較多,屯腳派出所依托“公安+”多元共治微警務群提升警民雙向熟悉度,建立微警務群,邀請鯉魚村每戶1人入群,確保戶戶有人在。由社區民警當群主,納入村警務助理、包村民警、網格員等為宣傳員,為群眾提供線上服務,同時每天轉發電信網絡詐騙宣傳視頻、真實案例等。線下線上齊頭并進,確保宣傳服務一戶不漏,平安發展家家參與。
“現在不光可以在群里學習,李警官每日轉發的‘溫馨提示’也讓我們這些外出務工人員隨時能提高警惕。學以致用才能干得好,掙的錢也跑不了!”在浙江務工的鯉魚壩支部黨員岑育偉說。
此外,屯腳派出所還聯合鯉魚村黨委開展“紅事白事打招呼”,嚴格規范農村酒席舉辦、人員聚餐的安全防范宣傳和監督管理,并將酒駕醉駕、農用車和三輪車規范駕駛、消防安全等知識送“宣”上門,多措并舉讓法制觀念深入人心。(楊紫云)
責任編輯:Rex_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