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記者走進安龍一家理發店,理發店面積不大,店里設備很簡單,2面鏡子、1個洗頭臺、幾把理發椅…店內裝修簡簡單單,卻收拾得井井有條、干干凈凈。讓記者吃驚的是,這是一對聾啞夫妻開的“無聲理發店”。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圖為小麗無聲理發店】
店里“靜悄悄”客人確不少
“小麗無聲理發店”位于在安龍尚水·上城后門,與常規的理發店有些不同,該店聽不到歡快的音樂,也聽不到理發師的聊天。
采訪中,只見客人進來,朱師傅就安排他就坐,顧客進來只需用手一比,夫妻倆就能立刻明白客人的想法,雖然整個過程無聲,但溝通順暢。
【圖為夫妻倆正在給客戶理發】
朱師傅的理發工具很簡單,齒梳、推子、剪刀及電吹風,都算是“標配”而已。不過,夫妻倆細心的服務也足夠滿足了絕大部分顧客的需求。
送走上一位顧客,朱師傅示意記者坐到理發椅上,除了一個微笑,記者與他完全沒有什么溝通。
正襟危坐后,將想要剪的發型記者用手指了墻上的海報,平頭短碎發,朱師傅點點頭,他立馬領會了記者的意思。他將理發時的披衣給記者披上,拿起一把推子,便開始認真地理發。
也就是這一瞬間,讓記者突然感覺很踏實,這里理發雖然沒有那些現代理發店里理發前的洗頭程序,也沒有理發時滔滔不絕地各種問候和推銷,除了電推子嗡嗡嗡的聲音,一切都那么安靜。
理完周圍后,他認真地端詳一下,放下電推子,拿起剪刀開始整理頭頂的頭發。整體理完之后,他用刷子刷掉周圍的碎發,拿掉披衣,示意記者準備洗頭。
這一套程序完成后,他示意記者看看鏡子,盯著鏡子里的自己,記者滿意地點點頭,還給他豎了個大拇指。
他理得真好,甚至比那些時尚專業的理發店都理的好,而記者這一次吹、剪、洗只花了15塊錢。
手藝好,價格優惠,這也是很多顧客對朱師傅的評價。當天下午,就有10余人陸陸續續進店理發。
打工不能打一輩子 創業才是最終的選擇
理完發,記者就和朱師傅“聊”了起來,他的妻子紀江麗繼續給客人理發。
朱師傅告訴記者,他全名叫朱楓,三歲半的時候,發了一次高燒,高燒持續燒了20天,那時候醫療落后,也沒有人提醒,家里又窮,交通不方便,最終導致聾啞,之后,朱楓在黔西南州特殊教育學校學習,因此會識字、寫字,愛人是先天性聾啞。
【圖為紀江麗的繪畫作品】
在朋友的介紹下,兩人相識相愛,結婚后先后到北京、廣東、深圳、貴陽等地打工,加上前幾年的疫情,夫妻倆認為,打工收入不穩定,也不能靠打工過一輩子。夫妻倆和家里人經過一番商量,決定回家創業學習理發手藝。
“兒子兒媳要回來,我們老兩口都很支持,我就帶他們倆到安龍一美發店學習理發,說明情況后,老板滿口答應,手把手的教他們,兒媳婦最聰明了,學了2個多月就學會了。”母親魏明會說起兒子兒媳學理發,滿滿的自豪。
因為聽不到聲音和說不了話,夫妻倆在學習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遇到困難時,兩人都會互相加油、打氣。
【圖為小麗無聲理發店開業】
經過多方努力,2023年5月14日,夫妻倆的“小麗無聲理發店”開業了,平時,家人閑暇時也會過來幫忙。
聽不到、說不出,夫妻倆如何和顧客溝通呢?
在理發店的小桌上,朱師傅準備了本子和筆,這是夫妻倆與顧客交流用到最多的工具。
平時需要和顧客進行復雜一些的溝通時,朱師傅便會讓顧客寫在本子上,方便更好地理解顧客的需求。
夫妻倆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小日子過得越來越好。如今,朱師傅的小孩都上幼兒園中班了,小孩的健康成長也為他們這個特殊的小家庭帶來了很多歡樂。
談到未來,夫妻倆人相視而笑,他們希望理發店的生意越來越好,父母身體健康,孩子活潑可愛,日子安安穩穩。這些,就是他們所期待的精彩。
離開“小麗無聲理發店”,記者沒有聽到“歡迎下次光臨”,此店“無聲”勝有聲,可就是這家在外人看來“不講客套”的理發店,卻贏得無數回頭客。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