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文匯報》報道,一項研究稱,全球氣候不斷暖化導致海水溫度上升,人類可捕撈的魚類在1930年至2010年間下降4.1%,相當于140萬公噸,對人類主要糧食來源造成深遠影響。
美國羅格斯大學于《科學》期刊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人類制造的溫室氣體中,有93%被海洋吸收,令海水變暖,海洋生物首當其沖受影響。
研究人員收集235種不同魚類的數據,這些魚類分布于38個不同生態環境,全部均是以可持續方式捕撈的物種。研究人員的數據顯示出魚群對四周環境變化的反應,有關數據會與每個地區的海洋溫度變化作比對。
整個研究歷時80年,在這段期間整體魚類數量下降4.1%,而大西洋東北部及日本海等地區情況更嚴重,減少最多的35%。
報告主要作者弗里提到,東亞地區的下跌幅度最大,該區人口在全球增長最快,部分族群極倚賴海產作為糧食。在漁產持續下降下,區內一些國家或需要進口魚類食用,導致價格飆升。
然而,并非所有魚類均因海水變暖而數量減少,例如美國東岸的條紋鋸鮨便上升6%,原因是區內其他物種因海水變暖死亡,令條紋鋸鮨生長的水域增加,但“一日是氣候變化的贏家,不等于永遠是贏家”,若海水繼續暖化,此類海洋生物的產量仍有很大機會下跌。
聯合國2月曾公布調查結果,提到全球物種及生態多元化正不斷減少,威脅人類糧食來源及農業系統,背后原因與氣候變化和人口有關。
《科學進展》期刊2月刊出另一份報告,指若人類成功按《巴黎協議》,控制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時代上升少于攝氏1.5度,全球漁業便可獲數以億計美元額外收入,集中在倚賴魚類攝取蛋白質的發展中地區,弗里提到要應付氣候變化,各方面必須加強相應規管。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