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籃子”與“米袋子”,一頭是老百姓的一日三餐,一頭是農民的“錢袋子”,保供穩價的兩頭體現的是民生的溫度。廣東農業農村部門深刻認識到,保民生不是埋頭只管生產,要時刻關注市場、回應市場,為有效市場而組織生產、及時供應。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為應對疫情帶來的挑戰,廣東創新探索以數字化助農保供的機制,搭建廣東“農產品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下稱“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打通供需,保障民生。以此為抓手,廣東引領幫助一批農業企業走進數字時代,通過新營銷促進城鄉互動,并形成了一套社會化助農的機制與模式。
因抗疫而生??
扛起保供穩價的責任擔當
又是一年秋冬,受天氣及運銷受阻等綜合因素影響,近期鮮菜的生產和運輸迎來了一定的挑戰,多地蔬菜生產和市場供應呈現短期階段性縮減。廣東省農業農村部門第一時間響應,自10月29日開始,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召開座談會;10月30日,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發出倡議書,各企業在第一時間啟動了各種加強蔬菜增量的手段。比如組織工人加班加點收割生產,龍頭企業向周邊農戶收購合格蔬菜;協調冷鏈物流運輸資源,暢通蔬菜外運渠道;嚴格檢測保障蔬菜質量標準,保障消費者吃上“放心菜”。11月2日,廣東省90家規模化蔬菜基地(其中80家省級“菜籃子”基地)積極響應保供倡議書。
粵旺農業集團組織跨區域蔬菜采購,整體訂單量提升30%以上;汕頭市遠綠種植有限公司的劉鎮濤說,已經安排種植一些生長周期較短的葉菜,就近供應,愿意將自己現有的蔬菜品種納入政府應急調控范疇,保證不哄抬物價。
“沒有綠色通道通行證,我們公司9000畝的蔬菜可能就爛在地里了。”回憶起去年疫情期間的艱難,深圳鴻霖農業的張海波心有余悸。“還好加入了保供平臺,不用多層級辦理,我們在第一時間就收到了通行證,蔬菜運輸不受阻,再加上保供平臺的產銷大數據支撐,指尖一點微信小程序,買賣雙方的信息都能收到。”今年秋冬,深圳鴻霖農業成為響應廣東蔬菜“保供穩價安心”倡議的首批企業。“這次我們擴種搶播了30%左右的菜心,這些菜11月上旬就可以上市了。”張海波說。
氣溫回升,再加之多方努力,據保供平臺蔬菜大數據顯示,廣東菜價穩中回落。如11月2日廣東批發市場黃瓜3—3.5元/斤,土豆(整箱)1.1—1.3元/斤,米椒4—4.2元/斤,與先前價格持平;西蘭花4.5—5元/斤,價格有所回落。此外,省農業農村廳的數據顯示,冬種蔬菜產量將超1000萬噸,全省蔬菜供應總量充足。
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誕生于非常時期。2020年1月27日,疫情防控關鍵時期,在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的指導下,經廣東一人一畝田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一畝田”)提議,廣東農產品采購商聯盟(下稱“采購商聯盟”)牽頭,向社會發出農產品“保供穩價安心”倡議,1月28日,經過技術人員的連夜奮戰,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搭建起來了。
回憶平臺初建的日子,廣東省農業對外經濟與農民合作促進中心主任丘志勇記憶猶新。“倡議發出后,我們的電話都被打爆了,越來越多企業參與進來。”丘志勇說。一個月時間,逾1800家企業入駐保供平臺,全省主要農產品生產穩定,供應充足,價格平穩,并順利完成馳援武漢任務。
因數字而興??
促進農業邁進數字時代
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的引領性體現在,它像一個推進器,助力基層政府、農產品企業開展走進農產品互聯網營銷的新時期。
丘志勇介紹,2020年在廣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關鍵時期,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累計產銷對接9000次,曝光101萬人次,銷售農產品超30億元,為廣大農企復工復產探索了一條全新道路。
2020年2月19日,時任徐聞縣縣長吳康秀站在菠蘿地里,摘菠蘿、切菠蘿、去果眼,吸引了超過30萬人的關注。2月24日,騰訊微視平臺上一條短視頻短短1小時,帶貨近15噸的徐聞菠蘿。兩年來,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開展了“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實現互聯網賦能。
其中,揭陽市惠來縣率先開創了“網絡節+云展會”模式。據縣委常委蔡漢春介紹,活動開幕式當天,220多萬直播流量直達C端、81831名采購商在線圍觀,活動舉辦以來,銷售鮮鮑魚3萬多斤、干鮑1萬多斤、鮑魚罐頭和粽子6萬多盒、鮑苗1億多粒,總額達3500多萬元,推動每公斤鮮鮑魚價格增長超10元以上。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2020年10月11日,“廣東百萬農民線上免費培訓工程”第一課在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正式開講:省技術推廣總站站長林綠把課講到田間地頭,把課講到線上云上;盒馬市場總監手把手教農民走進大市場,在田頭考慮餐桌,把“冰箱”放到田頭,做好加工保鮮確保質量安全;農民變身“食品生產流水線工匠”,百萬農民線上聽課,課程盡在“指掌”中……
“百萬農民免費線上培訓工程”相關負責人劉楚雄介紹,依托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百萬農民免費線上培訓工程”探索打造“辦在田間地頭、農民在田間地頭學”接地氣的農民大課,努力實現“農民得到提升,講師實現價值,產業有著支撐,鄉村加速發展”這一目標。
因機制而強??
形成社會化助農強大機制
實際上,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的背后,是廣東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建設的邏輯在起作用,該平臺也是“12221”的成果之一。以大數據為依據,精準分析需求,及時調度對接供需;以線上平臺為依托,組織起采購商、產區經紀人兩支隊伍,舉辦走出去與引進來兩場活動、打通產區與銷區兩個市場,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等一攬子目標。
因抗疫而生,卻不止于抗疫的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在繼續承擔保供給、穩價格、安民心功能的同時,蝶變出廣東數字農業新業態,成為加快推進廣東數字農業轉型升級的農業數字平臺。
“南品北上、北品南下。”2020年5月23日,“荔枝北上,蘋果南下”粵陜云連線活動在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舉辦,高州市與洛川縣結為連理,50噸荔枝、蘋果搭乘著粵陜合作的快車駛向兩地,兩地“線上”渠道、“線下”渠道相繼打通,拓寬嶺南佳果與陜西蘋果的銷售渠道,助力更多“粵字號”和“陜字號”優質農產品從“產區”走向“銷區”,進一步打開全國市場。在粵陜、粵黑、粵鄂省際合作的基礎上,2021年9月,“貴州農特產品中秋推廣專區”上線,2021年10月,搭建了“西藏農牧產品線上專區”,全面推進省際合作。兩個專區共上線產品500余個,上線企業80余家,實現撮合交易200萬余元。
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聚攏了一批農產品供應商、流通商、物流企業、電商平臺、媒體,這支隊伍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共同支撐當年的應急之舉,在一群人的堅持下,正成為一種長效機制。
2021年春,多地取消線下花市,“云上花市”應運而生。1月14日,廣東農產品采購商聯盟及廣東省快遞行業協會聯合,以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集結供應商、采購商、經銷商、互聯網平臺、物流快遞等,打造市民掌上的年貨節、農民指尖的大賣場。將花市及廣東特色農產品集中搬到網上,線上逛花市,一鍵下單購買年貨。據統計,自迎春網絡花市上線以來,共有165家商家入駐,共發布上架406個產品,采購商查看17941人次,達成交易合作2832對。
有關專家認為,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是廣東制度優勢、市場導向和數字技術融合的成果,平臺所體現的組織動員能力、統籌協調能力、貫徹執行能力與廣東先行先試的“基因”有關。
據統計,截至2021年11月,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已入駐農業企業達3605家,已開展各類直播200余場,已推動與粵黑、粵鄂、粵藏等5個省際的合作,已開展44次線上云展會活動,實現累計對接13380次,曝光260萬人次,推動對接銷售農產品超46.5億元。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