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社區啥樣子?11月9日,記者走進青島能源科技館——奧帆中心零碳社區探個究竟。
占地45公頃,建筑面積22.71萬平方米,這里是全國首個既有城市建成區中的零碳社區,為城市更新探索了零碳路徑,也是青島市邁向碳中和時代的關鍵性探索。青島能源熱電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仲家驊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青島能源科技館——奧帆中心零碳社區正成為青島節能和可再生能源技術展示中心、高等院校學生實踐基地、中小學生科普教育基地,向社會公眾普及“零碳”知識,宣傳“零碳”理念。
“零碳”與我們生活密切關聯
“零碳”這個概念,很多人感到陌生,也不清楚“零碳”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關聯。
“舉個簡單的例子,冬季取暖需要煤炭,建筑物貼保溫層可以減少室內熱量的消耗,從而降低煤炭的消耗,那么碳排放就相應降低,這就是一種低碳行為。”仲家驊介紹,不同于傳統方式,奧帆中心零碳社區項目從供能端、用能端、操控端等全方位實現節能。
仲家驊解釋說,具體而言,奧帆中心通過合理利用海水源熱泵、太陽能光伏光熱、風力發電、污水源熱泵、工業余熱和燃氣等技術,實現高效清潔供能;全面提升設計、建造和運維水平,實現能量消耗與產出平衡,形成零碳社區解決方案與核心技術;運用大數據、互聯網和深度學習技術,實現能量消耗、能效評價、能量調度和安全保障的智慧管理。
“零碳”并不等于零排放
仲家驊介紹,奧帆中心零碳社區項目旨在將社區內十棟建筑運行過程的碳排放降低到25公斤每平方米每年以下,基于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經濟水平,自下而上地構建人人可行、共享紅利的零碳技術體系。
“25公斤每平方米每年”這個目標是如何設定的?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副教授魏慶芃說:“采暖供熱指標在0.1吉焦每平方米每年以下,確保全年用熱碳排放計算得到是5公斤以下,電量分成了三部分,空調系統目標EER(注:EER是空調系統的制冷性能系數,也稱能效比)大于5,全年空調電耗15度電每平方米每年以下,終端15度電,其他5度電,這樣單位平方米電量的碳排放就被控制在了30公斤以下,另外可再生能源和低碳人文各減少單位平方米碳排放5公斤,這樣算下來5+30-5-5,這樣單位平方米碳排放落在了25公斤二氧化碳,實現了近零碳排放。”
記者了解到,該項目一期主要為基礎安裝建設和改造,可實現社區的高效清潔供能、全面智慧運維和能源系統低碳排放。項目二期主要為建筑能效提升與加大可再生能源應用技術,偏重科研課題探索研究,穩步實現社區能源系統的零碳排放目標。截至目前,項目一期的基礎建設和改造工作已基本完成,已建成投運的有媒體中心海水源熱泵系統、青島國際會議中心屋頂光伏發電系統。
“奧帆中心零碳社區的建設,每年至少能直接減少375.7萬元的能源成本,實現直接和間接利潤約為370-560萬元;綜合投資回收期為4-7年,相當于15%-25%的投資回報率。”仲家驊表示,項目整體建成后,將具有顯著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每年能夠直接節約用電量303萬度,節約用熱量2.2萬吉焦,節約燃氣量5500標準立方米。同時,每年直接減少碳排放8663噸,相當于在景區內種植了173.3萬棵樹木。
“零碳”不只是國家和企業的事情,需要每個人都參與其中
建設零碳社區的“動力”在哪里?仲家驊認為,在國家能源結構大調整的背景下,在青島提出加快推進“煤改氣”清潔能源供熱項目的當下,供熱成本上升,每一分熱都要用在刀刃上,不要產生浪費,這就倒逼我們二次創業,不論用什么樣的能源,都要降低消耗,降低碳排放。從機房到末端、從管網到末端,契合能源產業結構調整,對企業來說也實現了自身的轉型升級。
“氣候變化與低碳是當今國際社會正面發展主流方向和最迫切需求,‘零碳’是經濟可持續的,不是做成一種情懷,而是做成一種產品,社會發展必需的一種產品。”魏慶芃說。
奧帆中心零碳社區的建設不是高新技術的堆砌,也不是大量資金的投入,而是通過課題研究轉化為技術成果應用并加以推廣。仲家驊介紹,在奧帆中心零碳社區建立零碳孵化基地,形成零碳產業布局,借助能源業務板塊快速推廣奧帆零碳模式,在全國范圍內掀起零碳社區建設高潮。目前,在奧帆中心零碳社區的示范效應下,青島國際郵輪母港區域、中德生態園也加入零碳社區建設中來。
“零碳”不只是國家和企業的事情,它需要我們每個人都參與其中。正如仲家驊所說,奧帆中心零碳社區項目,更多考量的是對公眾的影響,喚起公眾的“碳”意識,能源轉型不僅要從能源供給側更需要從能源消費側入手,不僅要實現技術上的節能,同時要實現行為節能,隨手關燈、多走樓梯,看似簡單,其實都是低碳行為。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