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5年,澳門大學人數規模將從1.2萬人發展到1.7萬人,未來還將努力實現規模翻倍,并開設一批適應橫琴建設、大灣區發展的專業課程。”日前,澳門大學校長、歐洲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宋永華在出席2021大灣區工程師論壇時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透露了澳門大學未來的發展目標與方向。
未來將實現在校人數規模翻倍
2009年,澳門大學開始在橫琴建設新校區,2014年正式搬入。“澳門大學是橫琴發展的參與者、見證者,更是受益者。”宋永華說。
在宋永華看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橫琴方案”)的出臺,又給澳門大學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新使命。
“澳門大學作為澳門唯一的公立綜合性大學,也是橫琴島上唯一的大學,今后要努力做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的貢獻者。”他說。
為適應橫琴和大灣區建設發展需要,未來,澳門大學將在人才培養方面發力。在規模上,宋永華透露,今后5年澳門大學在校人數將由1.2萬人擴大到1.7萬人,未來還將實現規模翻倍,新增部分將重點提高研究生和高層次人才比例。
過去幾年,澳門大學已推出一系列新的課程,在數據科學、金融科技、微電子等領域設立了碩士學位,并開設工商管理博士(DBA)和公共行政博士(DPA)學位。針對“橫琴方案”提出橫琴重點發展的科技研發和高端制造、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文旅會展商貿、現代金融四大類產業,接下來,澳門大學還將開設一系列新專業。
宋永華介紹,未來澳門大學將推出物聯網、人工智能、認知神經科學、全球公共衛生、醫藥管理、機器人與自主系統、藝術與設計、新材料等領域課程,并主要集中在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學位。
深度參與數字化港珠澳大橋建設
談到澳門大學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宋永華提及了港珠澳大橋數字化大橋研發項目。
2018年7月,科技部批準澳門大學建設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致力于圍繞物聯網核心技術,研究智慧城市關鍵科學問題。
正是依托該實驗室,目前,澳門大學正與港珠澳大橋管理局、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及深圳有關高校和科研機構等共同承擔“港珠澳大橋智能化運維技術集成應用”項目,其中,澳門大學主要承擔沉管隧道長期變形行為、關鍵機電設備服役狀態監控與評估,以及混凝土耐久性及島隧連接處無線智能傳感等課題。
在粵港澳大灣區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澳門大學與大灣區正在深度交融。
早在2016年,澳門大學就作為發起單位之一,與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聯合發起成立了粵港澳高校聯盟,目前成員單位擴大至大灣區41所高校,并建立了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諸多專業聯盟。
“澳門大學處于大灣區西岸,我們又聯合17所院校建立了粵港澳大灣區西岸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合作聯盟。”宋永華說。
在人才培養方面,澳門大學還聯合華南理工大學開設“2+2”雙學位項目,與中山大學共建聯合實驗室,與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聯合培養博士等。
在宋永華看來,科技型人才在大灣區大有可為。在今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宋永華作為第一完成人的“含高比例新能源的電力系統需求側負荷調控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雙碳’目標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必將大力發展海上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如何保證電網的安全、高效?該項目便探索給出答案。”宋永華介紹,今年澳門特區政府科學發展基金批準了澳門第一個能源類重大專項,澳門大學將與廣東電網、國家電投、格力電器、澳門電力等共同推動這項技術在澳門、橫琴島、廣東省推廣落地。
宋永華建議,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科技人才應當充分利用大灣區廣闊平臺,推進先進技術成果落地,服務大灣區建設和國家發展。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