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我國大力推動縣域醫療體系發展:國家醫保政策深化落實、醫保創新藥進入基層醫院、“千縣工程”強力推進……在政策的扶持下,為了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看好病,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基層醫療機構正全力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資料圖)
作為其中的典型,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人民醫院和山東省壽光市人民醫院不僅躋身首批“千縣工程”綜合能力提升醫院名單,設施條件和醫療服務能力也率先達到三級醫院水平。
不過,兩家醫院院長趙曙光和朱憲增卻表示,大病患者救治仍是他們的短板。“尤其要提升癌癥患者救治能力。這不僅關乎基層癌癥患者的生命,也關乎分級診療制度的落地和‘大病不出縣’目標的實現。”朱憲增說道。
醫保創新藥助解基層腫瘤防治難題
在健康中國戰略下,“腫瘤慢病化管理”逐漸成為衛生健康行業的目標之一。朱憲增認為,提高腫瘤防治能力重在基層。
“但由于我國醫療資源不均衡,基層醫院診療能力待提升、治療手段相對匱乏等,基層腫瘤患者最終往往外流到上級大醫院。”趙曙光分析。
以老年人多發的多發性骨髓瘤為例,太和縣人民醫院血液科主任康廷干介紹:“老年患者一般希望在本地接受治療,但因大多數縣級醫院未配備新型生物靶向藥物,缺乏創新治療方案,患者往往面臨治療效果不佳,病情很快復發和進展的困境。”
多發性骨髓瘤無法治愈且復發不可避免。“治療目標是深度緩解,即盡可能延緩疾病復發,延長患者無進展生存期。”壽光市人民醫院血液科主任孫杉杉補充道,“—旦患者復發,用藥需求是非常急切的。”
今年年初,用于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創新藥達雷妥尤單抗進入醫保,扭轉了基層缺乏復發難治患者治療用藥的局面。孫杉杉感慨:“醫保創新藥進入基層醫院大大提高了治療的便利性和可及性,畢竟并非所有患者都有條件到高級別醫院享受專家級治療。”
不僅如此,趙曙光和朱憲增認為,醫保創新藥進入基層醫院,可助力學科細化和基層腫瘤防治中心建設。據了解,目前太和縣人民醫院和壽光市人民醫院都獲得了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黃曉軍教授牽頭的“國家標準化血液疾病診療中心”項目的幫扶,并在多家上級醫院的培訓和指導下,推進學科建設,加強用藥的專業性和規范性。
醫保政策落地打通用藥“最后一公里”
“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留在我院治療。”朱憲增表示,醫保政策落地后,基層醫院距離實現患者“大病不出縣”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孫杉杉說:“以前對于此類復發難治性患者,我們束手無策。現在,我們不僅用上了有效性與安全性已被臨床驗證的創新藥,而且這些創新藥還可以報銷,這顯著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康廷干分享說,一名生活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多發性骨髓瘤復發患者,自從在老家太和縣使用達雷妥尤單抗治療后,癥狀明顯緩解。
“這是他確診后的第9年,以前曾接受干細胞移植治療和多次化療,自認為已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令他沒想到的是,在太和縣人民醫院用上了最新的治療藥物,而且治療效果顯著。”康廷干說,因為信任,即使相隔幾千公里,每隔一段時間,這名患者依舊選擇乘飛機、高鐵到太和縣接受治療。
“普通患者用得起、用得上,就說明政策確實惠及患者。”孫杉杉說,在改革政策的“護航”下,縣域醫療服務能力切實得到提升。“醫保創新藥進入基層醫院,不僅讓患者在本地就能獲得與大醫院相同的專業化、規范化治療,還彰顯了我國衛生健康行業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理念。”趙曙光總結道。
為做好基層群眾的“健康守門人”,兩位院長希望國家進一步加大對基層醫院的支持力度,為基層醫院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把更多創新藥納入醫保,打通醫保創新藥進入醫院的“最后一公里”,讓基層群眾在轄區內有適合的藥物可用。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