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8月28日訊(記者 杜丁)昨日,第四屆慢乙肝臨床治愈峰會暨北京區域中國派高峰論壇和“乙肝臨床治愈星光計劃”(“星光計劃”)啟動會上,“星光計劃”宣布成立項目組織管理領導組,并為已通過申請的北京區域6家項目醫院授牌。
“星光計劃”是由中聯肝健康促進中心發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陳新月教授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高志良教授共同牽頭的國內首個針對非活動期HBeAg陰性慢性HBV感染者(簡稱IHC人群)的大型公益項目,旨在幫助更多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獲得臨床治愈。
(相關資料圖)
乙肝臨床治愈后發生肝癌風險極低
據統計,我國約有8600萬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如不加干預,罕見自愈,通常疾病進展隱匿而緩慢,使得進展為肝硬化、肝癌的風險增大。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肝病科封波教授指出,隨著研究的深入,以HBsAg(乙肝表面抗原)轉陰為標志的“臨床治愈”概念被提出并被國內外肝病專家認可,一旦獲得臨床治愈,肝病進展成肝硬化、肝癌的風險大為降低,抗病毒藥物也有望停用,肝癌風險等同于健康人群水平,患者可以擺脫乙肝束縛,獲得與正常人一樣的健康生活。
封波教授指出,最新數據顯示,核苷經治的慢性乙肝患者序貫或聯用聚乙二醇干擾素α-2b治療,48周乙肝表面抗原清除率達33.2%,而核苷經治優勢患者加用聚乙二醇干擾素α治療48周HBsAg清除率可超50%。
“令人欣喜得是,慢乙肝患者獲得臨床治愈后的肝癌發生風險極低。現在臨床上逐步擴大乙肝抗病毒治療人群,積極探索和推進基于聚乙二醇干擾素α的現有臨床治愈策略,同時研究新的藥物和方案,推動實現乙肝的全面治愈。”封波教授說道。
我國IHC患者約3000萬
據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鄭素軍教授介紹,IHC人群作為一個龐大的乙肝感染群體,我國有IHC人群約3000萬例。
最近研究發現,這些患者中約50%有顯著的肝組織病理學改變,發生肝癌的風險顯著高于一般人群,中國IHC人群進展為肝癌的風險是健康人群的4.6倍,且亞洲IHC人群的肝癌發生風險是歐美人群的10倍。“星光計劃”就是針對IHC人群抗病毒治療及長期觀察的研究,也是目前全球最大樣本的慢性HBV感染的研究。
鄭素軍教授指出,通常IHC人群是在未接受抗病毒治療的狀態下實現HBeAg的血清學轉換,說明這類患者本身免疫狀況良好,更易實現臨床治愈,多項研究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因此,如何把握最佳治療時機,優化治愈路徑,總結推廣治愈經驗,是亟待解決的利國利民的重要問題。
封波教授也表示,最新的薈萃研究分析發現,IHC患者通過聚乙二醇干擾素α治療48周后,HBsAg清除率高達47%,療效顯著優于慢乙肝患者。研究還發現,停藥后隨訪24周,其HBsAg清除率仍會呈現持續上升趨勢,且適當延長治療有利于提高HBsAg清除率。
北京6家醫院成為“星光計劃”首批共建單位
當天,陳新月教授公布項目管理機構成員名單并對項目做了詳細規劃;中聯肝促進中心李明陽主任宣讀學術指導專家和項目醫院名單;中聯肝健康促進中心理事長、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魏來教授為學術指導專家頒發聘書,并為已申請通過的共建基地醫院和分中心醫院授牌。
截至目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3家共建基地醫院,北京大學附屬首鋼醫院、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北京市房山區第一醫院3家分中心醫院通過申請,成為首批項目共建單位。
魏來教授指出,“星光計劃”將組織全國眾多醫院一起探索、研究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危害中的乙型肝炎危害,幫助更多乙肝患者實現臨床治愈。通過積累大樣本的循證數據,探索、優化IHC患者治療路徑,提高臨床治愈率,降低慢乙肝相關肝硬化、肝癌的發生風險,更好、更多地造福乙肝患者,實現乙肝臨床治愈的目標。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