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帶家人孩子、邀三五好友,尋一處風景優美的綠地公園擁抱自然……秋日晴好天氣,讓“露營熱”持續升溫。
前陣子,筆者也到滬郊一處“網紅”公共綠地走了走。陽光明媚,微風拂面,眼前湖水波光粼粼,粉黛亂子草隨風搖曳,確實讓人心情愉悅。只是散步一圈下來,在享受美的同時也見到不少問題與隱患,有些“煞風景”。
先說交通管理。這處公共綠地原本規劃的停車區域,無法滿足假期與周末激增的露營客流。停車出入口經常水泄不通,屢有鳴笛。進園路上,不少家長直接用露營小拉車載上小朋友,徒步與機動車擠在一條道上,著實要替他們捏一把汗。
從停車場開始,所有平坦草坪都“長”出各式各樣的帳篷,一路蔓延到景觀區域,越往核心區域越是密集。至于有樹的地方嘛——繩子分別往兩根樹干上纏繞勒緊,不少游客直接扎起吊床,充分“利用空間”。漫步園內,一路上遇見了各種各樣的“游園人”:有四處賣氣球玩具的,有騎著三輪車賣炒米糖的,有支起小桌板賣自制三明治的,有坐在路邊賣麥芽糖的……還不時與管理人員“打游擊”。狹窄的慢行步道上,一對父女打起羽毛球;而外賣小哥的非機動車就從他們身邊一竄而過——開放式公園,不少人干脆直接點外賣到帳篷前。
交通組織、營地管理、綠化保護、消防安全……“露營熱”無疑對城市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市民親近自然的需求要滿足、新業態要發展,不能“一刀切”地禁止,也不能任其“野蠻生長”,如何把握這一尺度?黃浦江東岸,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東岸濱江選取符合條件的草坪作為露營區域,避開發芽期與養護期對外開放。如此,在有效管理的同時兼具城市溫度,也更好展現城市獨特的風貌、煙火的氣息、綻放的地帶。
面對“露營熱”,制度有規、監管有效、主體有責、市民有序,缺一不可。在規章制度方面,上海2017年已出臺《經營性帳篷營地建設與服務規范》,對帳篷營地的經營基本條件、營地建設,以及游客的基本服務、特色服務、配套服務等提出具體要求。隨著時間推移,在多種因素疊加之下,露營經濟火爆,新業態蓬勃發展,也催生暴露新的“痛點”“短板”,需要進一步健全完善、引導規范。
在監督管理方面,相關部門應加強聯動、各司其職,打好“組合拳”,夯實主體責任。數字化智慧化手段也值得探索。例如,浙江省將統一開發“浙里露營”數字化應用場景,全省貫通建設營地大數據倉,及時掌握露營旅游各項數據,分析優化露營旅游的管理服務。
而對于游客市民來說,文明露營、保護環境,離開后不“留痕”,應當成為大家共同遵守的約定。
近年來,上海不斷開放打造高品質城市公共空間。這座城市將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管理者也要注重在細微處下功夫,以繡花般精細的治理,讓城市空間更加可親。不遠游也能收獲的“詩與遠方”彌足珍貴,需要我們共同呵護。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