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國網財經10月28日訊(記者 杜丁)昨日,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海南亞洲公益研究院在京聯合發布國內首份《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平臺研究報告(2022)》。
報告顯示,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9月至2021年底,累計超過500萬人次大病患者通過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臺(“大病求助平臺”)發布求助信息,超過20億人次通過水滴籌等大病求助平臺捐贈資金,籌款規模超過800億元。其中,2016年6月至2021年底,累計超過251.1萬人次通過水滴籌發起籌款,籌款總額484億元,超行業總籌款額的一半。
目前,大病患者家庭發生災難性醫療支出風險較高,同時,由于醫療資源地區分布不均,輾轉就醫導致的直接非醫療支出負擔較重。慈善醫療救助雖然發揮了重要補充作用,但患者救助需求仍存在一定缺口。
報告認為,大病求助平臺作為一種新興的大病幫扶模式,面向的人群相較于傳統慈善醫療救助項目更為廣泛,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大病家庭的需求空缺,在提高資金籌措效率、對接多樣化資源、促進社會公平、弘揚傳統美德、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助力防止因病致貧返貧等方面具有顯著社會效果。
報告以水滴籌為例對大病求助平臺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底,累計超過251.1萬人次通過水滴籌發起籌款,籌款總額484億元;近三年,水滴籌年均籌款額為117.34億元、年均籌款人數為63.32萬人次。
數據顯示,近四成求助人最終籌得1萬元-5萬元醫療資金,近2%的求助人實際籌款金額超過10萬元;2016至2019年間,達成25%、25-50%、50-75%和75%以上籌款目標的平均用時逐年縮短,分別從2016年的22天、15天、15天和10天,縮短至2019年的17天、14天、14天和9天,籌款效率逐步提升。
報告顯示,2019至2021年,水滴籌平臺籌款人數最多的前十個病種分別是腦出血、肺癌、急性白血病、尿毒癥、乳腺癌、非急性腦梗死、腸癌、肝癌、腎功能衰竭和冠心病。
報告認為,個人大病求助平臺與醫院、社會組織、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形成更緊密的配合關系,政府、企業和慈善組織在大病救助方面不斷創新合作模式是行業發展的未來趨勢之一,建議大病求助平臺積極響應、參與到政府的多層次醫療救助制度體系、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工作中。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