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長三角地區貢獻了全國GDP的24.1%、城市互投總金額超過2700億元(人民幣,下同)、門診費用直接異地結算惠及近千萬人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指數報告(2022)》7日在滬發布,2021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指數為192.56點,同比增長6.49%,實現近三年最大增幅。
2021年11月,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與中國經濟信息社共同發布首期“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指數”,從產業融合、設施聯通、生態共保、民生服務和協同開放五大維度入手鑄造了一把“數字標尺”。在前期的基礎上,今年指數新增了“數字生態”與“綠水青山”兩項二級指標,進一步提升指數的內涵與準確性。
“全國過萬億GDP的城市一共23個,長三角有8個,達到1/3以上。”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忠偉說。綜合來看,無論是區域GDP、工業增加值、高鐵營業里程等總量指標,還是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預期壽命等平均指標,長三角均屬于全國“第一梯隊”,保持國內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從今年指數新增的“數字生態”“綠水青山”兩項指標看,長三角是全國數字化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排頭兵”。評價結果顯示,長三角數字生態表現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尤其是上海、杭州、南京位列全國城市前十位,這些城市在數字基礎、數字能力、數字應用三方面均無短板,表現出強勁的數字創新能力和人才聚集效應。
據統計,2021年長三角水質優良斷面比例較2018年上升9.6%,PM2.5平均濃度較2018年下降26.2%。同時,長三角以3.2%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8.1%的GDP增速,以占全國16.7%的能源消費總量,產出了24.1%的GDP、26.6%的稅收收入和21%的城鎮就業人口,做到了“常青樹就是搖錢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除了在宏觀層面量化分析區域一體化發展水平,指數報告還推出了“長三角一體化城市指數”,在城市層面橫向評估各地參與一體化發展的狀態和能級。結果顯示,上海、杭州、南京、蘇州、合肥、寧波、無錫等7大核心城市一體化水平領跑。從2020年以來的增量看,七大核心城市集聚了長三角60%的人口增量和53%的GDP增量,是區域鏈接水平與一體化聯系最高的地區。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