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市第三批入選的歷史建筑名單在市規自委網站發布,共計312棟(座)。記者注意到,不少歷史文化街區外的建筑入選名單,涵蓋類型豐富多元。
市規自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發布名單中的歷史建筑位于中心城區、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城地區、生態涵養區等地區,建筑類型豐富,具有一定時代特征和保護價值,承載了真實和相對完整的歷史信息,集中體現了北京作為國家首都豐富的歷史遺存和建筑物類型。
可以看到,第三批歷史建筑包括居住、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多種類型。例如此次入選的中國國家圖書館總館南區,位于中關村南大街33號,在歷史文化街區之外。公開資料顯示,1987年10月15日,國家圖書館總館南區建成開館,占地7.24公頃,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總館南區的建成也被譽為中國圖書館事業走向現代化的里程碑。
位于北鑼鼓巷歷史文化街區的北京市第一中學原教室也在第三批歷史建筑名單中。北京一中始建于清順治元年,至今已有360年的歷史,是北京市建校最早的學校之一。
此外,前門新華書店、菊兒胡同79號、言慧珠故居、余三勝故居、北京軍區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等312棟(座)建筑均列入第三批歷史建筑名單。
相關負責人表示,本市正在組織研究歷史建筑保護利用相關管理辦法,將持續加強歷史建筑保護利用工作,最大限度保留各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發展印記。
新聞名詞
歷史建筑
是指經城市、縣人民政府確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護價值,能夠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同時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也未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建筑物、構筑物。歷史建筑原則上要求建成50年以上。對建成雖不滿前述時限要求,但至少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價值、較高的建筑藝術價值等任意一項價值或特點,同時突出反映地方時代特色的建筑物,也可確定為歷史建筑。(記者陳雪檸 鹿楊)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