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上午,“同飲一渠水 共謀新發展”主題采訪團來到禹州市神垕鎮。
神垕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是黃河流域陶瓷文明的發源地,是我國北方的文化重鎮和著名陶瓷之鄉。古鎮區內古建筑星羅棋布,保存完好。被中國古鎮保護專家、泰斗阮儀三教授譽為全國“唯一活著的古鎮”。
但這樣一座古鎮,卻是禹州市最缺水的鄉鎮。鎮原水廠每天僅供水1000m³,缺口量大且用水成本高、水質差,嚴重影響古鎮人民生產生活需要。
禹州市供水公司神垕鎮水廠董事長王敏霞告訴記者,神垕最嚴重缺水時,老百姓開著三輪車到幾十公里外的地方去拉水,一噸水30多塊錢,甚至完全靠天吃水。
2015年1月,丹江水從南水北調總干渠流出,經禹州任坡泵站,流向神垕鎮。
中原古鎮終于迎來了一渠清水。
“神垕鎮水廠2013年12月開工建設,2014年12月建成投用。從一片荒草地到現在,我是一路參與建設的。神垕的老百姓們能吃上南水北調的水,真是從心窩里感受到了溫暖”。王敏霞說。
神垕的鈞陶瓷生產名聲顯赫,自古就有“進入神垕山,七里長街觀,七十二座窯,煙火遮住天”的描述鈞瓷產業興旺的民謠流傳。
但在厚重歷史與華美鈞瓷背后,是千百年來難解的缺水之困。
當地的匠人說,過去水質差雜質多,對瓷器的光潔度也有影響,現在用上丹江水,瓷器品質進一步提升,水賦予了鈞瓷更高的“顏值”。可以說,沒有南水北調的水就沒有這座古鎮,更沒有鈞瓷“活化石”。
據了解,截至目前,南水北調配套工程神垕現地管理站年平均供水近396萬m³,日供水量最高達1.1萬m³,徹底解決了千年鈞瓷古鎮人民缺水問題。以神垕水廠為中心供水覆蓋文殊、方崗、磨街、鴻暢、神垕5個鄉鎮135個行政村,供水區域達40平方公里,受益人口達26.66萬人。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