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廈大又有一顆衛星成功發射,它是一顆水色衛星,用來給江河湖海察“顏”觀“色”,被取名為“海絲二號”。
廈大昨日對外發布的消息稱,北京時間2021年6月11日11時03分,由廈門大學與航天東方紅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海絲二號”衛星,搭載長征2號丁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消息還說,衛星進入預定軌道,于11日11時15分星箭分離,隨后太陽翼展開到位,衛星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小個子 大本事
國內高校首顆高分辨多光譜水色小衛星
廈大昨日對外揭秘了“海絲二號”,形容它個子小——輕量級(65kg),但是,本事大,它是國內高校首顆高分辨多光譜水色小衛星。
顧名思義,“水色”就是水的顏色——水色衛星,就是用來給江河湖海察“顏”觀“色”的衛星,可以看赤潮、看溢油。校方對外發布的一則科普文章說,“海絲二號”發射,好似當空掛了一臺醫院用的CT,火眼金睛掃一掃,江河湖海安泰否?盡收眼底!
第一顆水色衛星問世距今已有40多年,廈大介紹,“海絲二號”的特別之處是:將傳統水色衛星的空間分辨率從1公里提高到20米,具備大幅寬、高信噪比的特點。
“海絲二號”衛星科學委員會委員、廈門大學教授商少凌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海絲二號”一天觀測區域是8.4萬平方公里,設置8個特定光譜通道來區分水中的不同物質,既有很高的分辨率,又有很大的面積。
生態“守護者”
以海岸帶為監測目標 精細發現近岸水體變化
據介紹,我國以前發射的用于海洋水色監測的衛星基本上是以大洋為目標的,“海絲二號”的特點就是以海岸帶為監測目標,可以更精細地發現近岸的一些水體變化。
廈大說,“海絲二號”發射成功,將對近海及流域生態環境觀測起到重要作用,為精細化監測赤潮和溢油提供可能,是生態“守護者”。
“海絲二號”還是碳通量的“跟蹤儀”——它可以幫助水體-大氣之間二氧化碳通量及其他碳循環參量的估算,提升中國近海碳通量的定量準確性,為我國實現碳中和,貢獻基礎數據。
【相關】
將發射多顆衛星
廈大計劃構建海絲星座
“海絲二號”是廈大繼“海絲一號”之后,成功發射的第二顆衛星。去年12月22日,廈大成功發射一顆合成孔徑雷達小衛星“海絲一號”, 它可以告訴你,風有多大,浪有多高。
廈大昨天還透露,今后,廈大將與其合作伙伴計劃發射多顆輕小型SAR衛星和多光譜水色小衛星,在太空中構成海絲星座,全面組網運行,以高時間分辨率全面覆蓋海岸帶以及大型湖庫和流域,如同在地球上空布下一面“天網”,讓人類更好、更快地了解江河湖海每個角落正在發生的變化。(記者 佘 崢)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