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11月28日電 題:不負生命之托——聚焦甘肅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救治攻堅
新華社記者梁軍、張玉潔、崔翰超
伴隨最后兩名患者走出蘭州市定點醫院的大門,甘肅省本輪新冠肺炎疫情本土確診病例于27日實現清零。經過一個多月的鏖戰,甘肅省醫護人員們不負生命之托,實現了臨床零死亡、零插管,讓因疫情阻隔的家庭迎來久別重逢。
查房、會診、了解每一位病人的病情變化……一個多月來,甘肅省新冠肺炎疫情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劉健常常夜不能寐,大到調整治療方案,小到把關每份病歷書寫,他都親力親為。
圖為劉健(左一)與醫護人員在定點醫院工作場景。(受訪者供圖)
本次甘肅感染的老年游客較多,許多人存在基礎性疾病,如慢性心功能不全、腦外傷、腦腫瘤術后等。“德爾塔變異毒株病毒載量高,不少患者入院兩天,就從普通型轉為重型,重癥患者比例一度超過三成,這給醫療救治工作帶來不小挑戰。”劉健說。
對于危重型患者,護理人員輪番守在床旁,夜以繼日地觀察病情的細微變化,幫助臨床不斷調整治療方案;個別高齡患者出現厭食情緒,為了喂一口飯、喝一口水,醫護人員常常要費很大心思。張掖市第二人民醫院對一名1歲低齡患兒實行了“保姆式”護理,醫護人員們及時采購玩具和兒童讀物,喂奶粉、做游戲、講故事,成了隔離病區的“臨時媽媽”。
本次患者救治時,國家、省、市組成的聯合專家組堅持“一人一策”,總結成熟救治經驗,采取中西醫聯合查房、中西醫結合診治、中西藥聯合的綜合救治方法,盡最大努力救治每一位患者。
“專家組擬定了適用于甘肅確診病例的診療方案,提前對癥狀較輕的患者使用恢復期血漿,有效減少了患者從普通型向重型轉換。”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甘肅工作組救治專家邱海波說,此外由于醫護人員及時發現沉默性低氧血癥,防止了一些患者病情的惡化。
與此前幾輪疫情患者濕、熱癥狀不同,受西北季節影響,甘肅不少確診患者出現咽干、干咳,涼、燥癥狀突出。對此,中醫專家加大滋陰潤燥散寒,幫助病人在患病初期改善了癥狀。
圖為工作人員展示最后兩名治愈者的出院證。新華社記者張智敏攝
因為不少患者是外地游客,為避免他們在異鄉就醫產生焦慮情緒,醫院特意配備了心理醫生,引導他們積極接受救治;考慮到有一部分患者是南方人,吃不慣北方食物,醫院還配備了專業營養師,為他們定制個性化食譜。
從定點醫院治愈出院后,患者們會陸續進入定點康復醫院,開展為期14天的康復觀察。在這里,除了基本的癥狀評估、體溫監測之外,醫護人員還會對治愈者進行專業的心理評估和體能評價,給予中藥口服、足浴、呼吸訓練以及傳統功法配合的一系列康復手段。
圖為27日最后出院的患者從蘭州市定點醫院出院場景。新華社記者張智敏攝
據甘肅省衛健委統計,當地本次共計救治144名新冠肺炎本土確診患者,其中重型患者26名,危重型患者2名。“所有危重型和重型患者臨床零死亡、零插管,沒有一例病人需要進行ECMO輔助治療。”邱海波說。
“這是全省醫護人員前赴后繼、逆行出征,用生命守護生命換來的成果。”劉健說,甘肅已培養起一支強有力的重癥醫學專業團隊,所有堅守一線的醫護人員能吃苦、能戰斗,不怕臟、不怕累、不怕犧牲,確保了每一名患者都能得到及時有效救治。
劉健已經一個多月未與家人謀面,但他從未后悔放棄回家的機會。因為有無數像他一樣的醫護人員,默默堅守在抗疫一線,才見證了千家萬戶的安寧與團聚。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