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12月7日電 題:“面子”“里子”齊改善 老舊小區變宜居——重慶推進老舊小區改造觀察
新華社記者周凱
彩色連廊、新鋪的路面、立體停車庫、各類健身設施……看著煥然一新的小區,白馬凼社區66歲的居民姜祥智滿意地對記者說:“以前小區上漏下堵、私搭亂建,一下大雨就真成了水凼。今年路面、管線、綠化都改造好了,現在住起來心情很舒暢!”
白馬凼社區是重慶市九龍坡區建成較早的“農轉非”安置房小區,30多年過去了,設施破損嚴重、物業管理缺失等問題愈發突出,人居環境差。白馬凼社區今年的蝶變,得益于重慶市近幾年大力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是我們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重慶市將老舊小區改造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著力解決好居民急難愁盼問題。自2018年試點以來,重慶市累計啟動老舊小區改造項目2600多個,惠及居民68萬戶。
“山城”重慶不少老舊居民樓依山而建,十幾層高的樓由于沒有電梯,腿腳不便的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出行十分不便。以渝中區中山二路社區為例,數千名居民過去要爬八九層高的樓梯、垂直高度30余米,才能到達中山二路主干道。今年11月,社區公共便民電梯投用,當地居民親切地稱之為“陽光電梯”。
11月24日,中山二路社區居民搭乘“陽光電梯”。新華社記者唐奕攝
數據顯示,重慶市主管部門通過對接電梯上下游產業鏈,探索“金融+保險+服務+物聯網”模式,有效降低了老舊小區電梯加裝、后續維護成本,共為老舊小區加裝電梯3100余部。
老舊小區改造完成后,如何防止問題反彈?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物業監督管理處處長居梁介紹,重慶市通過加強物業管理和基層治理,讓老舊小區既改“面子”也改“里子”。
沙坪壩區石井坡街道團結壩社區原是一家破產老國企的家屬區,過去矛盾多、治理難,居民楊萍說:“亂停車、亂扔垃圾……問題多得數不過來?!?/p>
社區黨委書記楊春敏結合老舊小區改造,聘請物業公司,并構建“居民議事會”“社區今天我當家”“解民憂保就業”等機制,回應群眾訴求、加強居民自治。如今的團結壩社區,干凈整潔、鄰里和諧,成為重慶市干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基地。
改造后的團結壩社區,干凈整潔、鄰里和諧。新華社記者周凱攝
老舊小區改造成本高,僅靠財政投入壓力較大。重慶市深入挖掘老舊小區改造商業價值,傳承城市歷史文脈,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江北區鶯花巷合作村修建于20世紀50年代,當地根據其建筑風格,引入文創企業修舊如舊,打造“網紅”老街巷,催生經濟新業態。
居梁說,重慶市還與金融機構簽訂合作協議,建立老舊小區改造多元投入機制。走進渝中區上清寺街道“建融家園”,41套長租公寓裝修雅致,同時還為周邊學生、環衛工人等建有學習、休息場所。
上清寺街道辦事處主任陽坤華介紹,該樓原先為老舊小區閑置危房,經中國建設銀行下屬企業投資改造成高品質長租公寓后,很快被搶租一空,不但減輕了財政負擔,還增加了租賃住房供給、完善了老舊小區配套。
記者從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獲悉,“十四五”期間重慶市將實施約1億平方米老舊小區改造計劃,涉及約4.35萬棟居民樓,把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推動城市更新和開發建設方式轉型。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