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來司莫拉村參觀游玩(攝于12月6日)。新華網 趙普凡 攝
新華網昆明12月15日電(范芳鈺 趙普凡 郭康)早上7點,41歲的司莫拉村民羅愛艷開始打掃自家客棧。開民宿、當講解員、銷售農特產品……隨著天南地北的游客來村里“打卡”,羅愛艷告別外出打工,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
羅愛艷打掃自家客棧衛生(攝于12月4日)。新華網 趙普凡 攝
司莫拉,佤語意為“幸福的地方”,是云南省騰沖市一個有著500多年歷史的佤族村寨。但在2014年以前,這個“幸福的地方”卻是另一番景象,“夏恐屋漏雨,冬怕寒風吹,看寨不是寨,茅草壘成堆”,廣為流傳的順口溜,是司莫拉曾經的寫照。
脫貧攻堅以來,司莫拉開始變樣了。通過實施“草改瓦”“農危改”“扶貧安居”等項目,寨子里的危房沒有了;實施了道路硬化、亮化工程,建設了文化活動廣場、文化陳列館、景觀棧道、停車場以及旅游公廁等配套設施。2017年,司莫拉脫貧出列。
摘掉了貧困的帽子,如何過上幸福的日子?
依托民族文化底蘊深厚的特點,當地因地制宜,探索發展鄉村旅游,并帶動購物、餐飲、住宿等產業發展。2020年6月3日,村里成立了司莫拉幸福佤鄉旅游專業合作社,將寨子里的全部農戶吸納為合作社社員,組織群眾發展“吃住行游娛購”旅游特色服務。
羅愛艷就是合作社的一員。據她介紹,村里游客量最多的時候達到一天4000人次,每當有游客參觀村子時,作為講解員的她總會得意地介紹起村子變化、所獲榮譽。“現在已經很幸福了,但還是要努力奮斗,過上更好的日子。”羅愛艷說。
村民羅轉娣正在放置菜肴(攝于12月4日)。新華網 趙普凡 攝
和羅愛艷一樣,33歲的村民羅轉娣也吃上了“旅游飯”。如今,她是司莫拉村幸福餐廳的服務員。10年前,剛嫁入村子的羅轉娣性格內向,隨著旅游產業發展,羅轉娣不僅學會了茶藝,也不怕與人交流了。盡管時常忙得飯都吃不上,但羅轉娣卻十分熱愛這份工作,丈夫在身邊,孩子在眼前,她對生活十分滿足,“這份工作不能稱為忙碌,應該叫做充實,只要顧客對我豎起大拇指,就是我最幸福的事。”
“最初一天只有10多元錢,現在1800元一個月!”對于67歲的村民趙加熬來說,幸福值也在不斷增加。2014年,聽說村莊開始變樣,趙加熬放棄在外打工,回到司莫拉。根據他個人情況,村里給他安排負責主干道衛生工作,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多。趙加熬每天從早到晚都要查看村莊衛生,勸誡游客保護環境,“要把村莊打掃的干干凈凈,讓更多游客喜歡上我的家鄉!”
2020年以來,司莫拉佤族村集體經濟增收50余萬元,實現首次分紅,就地就業促民增收。為了讓司莫拉的鄉村旅游展現差異化特色,合作社進一步還原佤族風情,增加民族元素,通過產業鏈將群眾組織起來,實現集體和群眾“雙增收”目標。
如今,昔日貧困村寨,逐步轉變成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云南省美麗村莊、云南省旅游名村、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完)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