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訊 記者勞學麗 3月22日,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舉行“科技增糧”成果發布會,篩選稻類、玉米、麥類、馬鈴薯等21個(項)優質高產高效的新品種新技術供生產應用。其中,抗旱高產優質稻作新品種8個、稻作高產高效栽培技術4項,優質綠色高效玉米新品種新技術成果4個發,馬鈴薯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成果5項。
“今天,我們將根據云南科技增糧的需求,向全省重點推介近年來我們研究開發的早稻新品種、旱稻高產栽培技術、鮮食玉米新品種,馬鈴薯膜下滴灌豐產栽培技術等糧食作物的新成果。”云南省農科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張躍彬在發布會上進行相關介紹。
張躍彬指出,科技應用是糧食增產的關鍵,當前,我省糧食生產和先進省區相比,還有很大有發展潛力和空間,全面提升單產水平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藏糧于技”大有可為。云南省農科院作為全省最大的農業科研機構,近年來,糧食作物研究所、生物技術與種資質資源研究所,以糧食科技支撐為主線,創新發力云南兩用核不育系、粳稻香軟米、優質蛋白和高油玉米等品種選育利用,通過國家審定(登記)品種29個、省級審定品種34個。
2月22日,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這是21世紀以來第19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與往年相比,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在糧食安全領域有著更多的“著墨”,提出若干舉措,對穩定“大國糧倉”、端穩十四億人“飯碗”再加碼,將糧食安全作為兩個底線任務之一,明確要穩定全年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堅持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
2021年,云南省打贏“十四五”糧食安全第一仗,糧食播種面積、單產、總產實現“三增”。2022年,全省將繼續奮斗,為落實國家“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發展戰略,將從多方面著手,加快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繼續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全面提升主要農作物良種生產能力,加快糧食作物良種良法推廣,進一步提升糧食良種覆蓋率、綠色防控覆蓋率和綜合機械化率。
省農科院作為省政府直屬的多學科、綜合性、公益性的農業科研機構,承擔著云南省全局性、關鍵性、戰略性重大農業科技問題的研究和創新任務。長期以來,省農科院圍繞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積極加強稻類、玉米、麥類、馬鈴薯等糧食作物新品種新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努力“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千家萬戶中”。
發布會上,張躍彬還發布了2022年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科技增糧示范點。據了解,2022年,為持續做好科技增糧示范,加快糧食作物新品種新技術應用,省農科院篩選稻類、玉米、麥類、馬鈴薯等優質高產品種34個、5個綠色高效栽培技術在全省部署40個科技增糧示范點,核心示范面積13.15萬畝,其中,水稻示范品種11個,玉米示范品種7個,麥類品種示范13個,馬鈴薯示范品種3個。
關鍵詞: 省農科院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