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醫院的快速發展,可以有效增加群眾需要的醫療服務供給、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也能極大地激發市場活力、釋放服務消費潛力等一系列利好舉措。
近日,國家衛健委、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醫療保障局、中國銀保監會等10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促進社會辦醫持續健康規范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加大政府支持社會辦醫力度,嚴控公立醫院數量,為社會辦醫留足發展空間。
根據數據顯示,從2013-2018年以來我國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數量來看,我國社會辦醫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民營醫院數量快速增長。而公立醫院數得到了有效控制,五年間減少了1364個,2013年全國公立醫院數13396個,比民營醫院數多2083個,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末,全國民營醫院20977個,比公立醫院多出8945個。
事實上,民營醫院的快速發展,可以有效增加群眾需要的醫療服務供給、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也能極大地激發市場活力、釋放服務消費潛力等一系列利好舉措。但是近年來,許多不法分子開設“騙保”“莆田系”等醫療事件屢次出現在大眾視野,使得民營醫院公信力大幅下降。
業內人士表示,促進社會資本進入醫療衛生市場,無疑給醫療衛生市場帶來了一縷和煦的春風,讓公立醫院、私立醫院、公私合營醫院平等地參與市場競爭。例如,如果允許保險資本進入醫療衛生市場,有助于保險公司改變以往僅能控制健康保險的承保風險,無法控制醫療費用支出增加風險的不利局面,有助于保險公司建立全方位的風險管理體系。
助力民營醫院行業駛入“快車道”
《意見》指出,力爭到2020年,社會辦醫能力需明顯增強,醫療技術、服務質量、品牌信譽等問題應顯著提高,打造一批有較強服務競爭力的社會辦醫機構,服務供給基本滿足國內需求,社會辦醫方面急需走上健康發展快車道。
事實上,《意見》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發展社會辦醫的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包括支持社會辦醫拓展多層次多樣化服務,進一步擴大市場開放、放寬市場準入,強化對社會辦醫的政策支持等內容。
上海市醫學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所長金春林表示,文件相對以往比較實在,有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僅明確了鼓勵社會辦醫的目的、意見與原則,還指出了鼓勵社會辦醫的七個重點領域,細化了社會辦醫準入條件、簡化了審批程序等制約社會辦醫的瓶頸問題。同時從人力、醫保、新技術新產品上市、財稅和投融資多角度提出了政策支持。
據了解,此次《意見》的出臺,無疑是給社會辦醫打了一針強心劑,但是在醫療市場上,無論是公立醫院還是私立醫院,任何一家獨大都不是好事,社會辦醫的發展雖然面臨著許多困難,但是促進社會辦醫,是醫療衛生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經之路。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公立醫院汪醫生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民營醫院的發展應從提質增效做起,往往是因為缺乏技術優勢而使得自我盈利能力差,在運營中劍走偏鋒,導致不規范以及醫療事故時有發生。此外,在民營醫院的發展中,需要注意兩方面,一方面,民營醫院應不斷吸納人才。有數據顯示,超過90%的民營醫院很難招到心儀的醫療人才。而且,民營醫院醫療工作者人員流失率也較高,民營醫院很難建立自己的人才儲備。另一方面,民營醫院以利益為中心,虛假宣傳,大病小治,不良醫療行為的出現,令社會民眾對其缺乏普遍的認同感。雖然從長遠看,放寬民營醫院準入的政策門檻,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但就目前而言,可能更需要幫助民營醫院提質增效,提高自身的醫療服務水平,也只有如此,才能贏得公眾的信賴,而這正是進一步鼓勵民營醫院發展的基本前提。
山東省政協委員曹京敏認為,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鼓勵和扶持民營醫院發展,取得了顯著的實效。但從總體來看,一些長期困擾民營醫療機構發展的問題未能得到根本性解決,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民營醫院的健康發展,他建議政府要從政策和監管層面給予民營醫院更多扶持和幫助。
事實上,在鼓勵社會資本辦醫院的同時,政府的職責是加強對醫療衛生市場的監管,對公立醫院、私立醫院、公私合營醫院制定統一、規范的服務標準,監測、評估醫院提供服務的質量,以防止政府失靈帶來的醫療服務價格上漲的問題,以防止損害患者利益的行為發生。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胡繼曄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社會辦醫的監管而言,我認為最好的辦法是有效監管,我曾經有一篇文章《養老金監管法經濟學分析》,提到監管成本和監管收益的問題,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的時候是監管最有效的點。事實上,現實中不太容易達到最有效的監管區域,所以關于社會辦醫的監管,目前來說我們大部分監管是不足的,效率不夠。而且還存在小部分地方監管過度的現象,所以導致了近幾年我國的社會辦醫發展較緩慢。
而此次《意見》出臺,明確了堅持正確的辦院方向,加強管理,提高醫療質量,確保醫療安全,加速人才培養和引進,建立人才儲備庫,打造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加強重點科系建設,積極開展科研工作,助力我國社會辦醫駛入“快車道”。
社會辦醫推進“醫養結合”發展
健康是人類全面發展的基礎和必要條件,養老問題則是當前我國最重要的社會熱點之一。健康與養老產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頭連接民生福祉,一頭連接經濟社會發展,而“醫養結合”新模式已成為我國又一個新興的產業,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
根據數據顯示,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人口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劇。根據我國國家統計局2012年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1.94億,并以每年3%的速度增長。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41億,占總人口17.3%。人口老齡化——這一世界性難題,已然成為我國需要重點考慮的民生問題之一。
目前,我國的養老現狀面臨著養老機構不足、養老服務設施滯后等一系列嚴峻問題,為提升我國的總體養老水平,我國養老模式隨著民眾養老需求的變化,應多元化發展。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會長劉維林表示,醫養結合,醫是基礎,養是核心。當前的醫養結合主要有四種模式: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之間的合作、養老機構內部與醫療科室之間的合作、醫療機構內部老年科和老年護理床位之間的合作、設立專門的醫養結合機構。我國的醫養結合服務機構絕大部分還處在散戶經營、拮據虧損的狀態,醫養結合還是一節節散亂的鏈條,一些關鍵鏈條還有些缺失。
針對“醫養結合”存在的問題,衛生健康、民政部門表示要分別負責對“醫養結合”機構中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的指導、監督和管理,養老機構設立許可取消及內設醫療機構實行備案制后,要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加強指導、監管和考核,民政部門要創新養老機構管理方式,建立養老機構綜合監管制度,共同推動提升醫養結合機構的服務能力和水平。
胡繼曄表示,醫養結合的核心是養老院。在養老院中,對于那些危重病人,或者是已經到臨終關懷的階段的老人,醫養結合是十分有必要的。事實上,很多養老院在運行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醫院執照很難辦理。而這時候就需要監管部門以及不同的政府機構,從實際出發,簡化手續,做到養老院和醫院真真正正地結合。其次,在參觀養老院的時候,養老院負責人提出,目前養老院不能夠做抵押,甚至私人養老院房屋也不能抵押,這樣實際上會造成出現資金流方面的問題。以上這些問題我認為是當前亟須考慮的。
新形勢下的醫養結合,要樹立健康理念,探索并建立一個完善的居家養老健康服務體系,提高居家生活老年人生命及生活質量。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