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日,對社交電商行業來說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社交電商平臺的鼻祖“云集”在這天登陸納斯達克,與前一年上市的拼多多“勝利會師”。五天后,劉濤代言的貝店官宣完成了8.6億元的融資,投資方包括高瓴資本、紅杉資本、創新工場、高榕資本、IDG資本以及今日資本等機構。
無論是云集的上市,還是貝店拿到一線機構的風投,都表明在五年前橫空出世的“社交電商”,熱度不減當年。
時至今日,這種趨勢依然如此。
近日,會員制社交電商技術服務平臺悅商的母公司Wetrade Group在納斯達克OTC板塊上市,與此同時阿里巴巴也在近日內測了新的社交電商項目“采源寶”APP。如果算上此前京東的“京喜”,騰訊的小鵝拼拼,那社交電商家行業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盛況。
只是,這種“盛況”對于已經衍生出交易平臺、技術服務商,武裝到牙齒的業內玩家們來說并不是什么好消息,巨頭的入局無疑加大了它們所背負的壓力。
對于野蠻生長了五年的社交電商平臺們而言,眼前的風景已不再像往日那般美麗。
社交電商平臺的三個階段
社交電商行業雖然僅發展五年時間,但已經誕生了兩家在美股上市的交易平臺類公司,分別是云集和拼多多,后者的市值已經過千億美元。
近日上市的會員制社交電商技術服務平臺,悅商的母公司Wetrade Group,既不是社交電商第一股,也不是業內最大的公司,初看之下似乎沒什么值得關注的地方,市值也僅有三億美金左右。
然而,從業務的性質來看,這家“不起眼”的公司卻有著不同之處。
中國的社交電商行業雖然發展時間不長,但已經走過了三個階段,悅商提供的技術服務正是第三個階段有別于前兩個階段的特征。在此之前,云集和拼多多分別從買家和賣家兩方面開拓了社交電商的疆土。
云集雖然在模式上從誕生起就伴有質疑,曾因涉嫌傳銷被罰958萬元,后又推出了會員體系,致力于轉型會員制社交電商,但云集模式的根本其實都沒有發生變化。云集高速崛起的核心在于,通過砍掉中間環節,將這部分利益讓給向別人推薦商品的用戶。
云集代表的是社交電商的第一個階段,特征是給用戶創造了顯性收益。拼多多同樣是減少了中間環節,最終呈現給用戶的則是低價,為用戶帶來了隱性收益,這是第二個階段。
本次上市的悅商則進入了第三個階段,即提供技術服務,有別于云集和拼多多只參與交易,悅商則提供交易中所需要的技術,這點與已經上市的中國有贊存在相似之處。
據了解,悅商母公司Wetrade Group專注于為微商以及社交電商提供技術支撐的SaaS服務,通過大數據學習、社交推薦關系、多渠道App數據統計等技術自主研發了社交電商收益管理系統——微付寶。
微付寶系統在2020年上半年被應用到了中國市場,載體則是悅商集團,這家公司不僅獲得了58同城創始人姚勁波、阿米巴資本創始管理合伙人王東暉的個人投資,也拿到了沸點資本、谷銀基金的機構投資。
具體來看,微付寶系統可以為用戶提供營銷關系鎖定、CPS傭金收益管理、APP多渠道數據統計等服務,一站式解決微商發展中遇到的技術困擾。
目前,WetradeGroup的微付寶系統已應用于零售、旅游、酒店、美妝等多個行業,已與淘寶、京東、亞馬遜等平臺達成了合作,已整合超過1000個供應鏈和50種權益,累計服務用戶超2億。有業內專家分析稱,Wetrade Group2020年有望實現服務中國市場2000萬微商用戶的目標
至此,除了早就上市的順豐、三通一達等服務于物流環節的企業外,社交電商因其賣家的獨特屬性所需要的技術服務領域,也誕生了數家側重點不同的企業,曾經野蠻生長的社交電商行業,所需要的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
與此同時,社交電商行業也出現了些許變化。其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覬覦這塊蛋糕的巨頭不止一家,且都已經有所行動。社交電商平臺們在羽翼漸豐之時,也迎來了更激烈的競爭。
阿里、京東“摘桃”入局
社交電商行業之所以在走出兩家上市的平臺型企業后,仍然能吸引主流電商平臺紛紛入局,原因無外乎內外兩個方面。
在內部,整個行業的發展速度仍處于快車道。以2019年的數據為例,中國社交電商行業的用戶規模實現了17.26%的同比增長,市場規模的增速更是達到了71.71%。可見即便已經發展了五年,誕生了云集、拼多多等企業,社交電商行業仍然大有可為。
在外部,隨著互聯網行業增長逐漸放緩,電商行業的發展離瓶頸越來越近。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移動用戶占全體網民的比重已經提高到了98%以上,可見移動互聯網的用戶規模擴張也已經接近了天花板。其中購物APP類不僅日均使用時長已經下降至用戶日均4小時手機APP使用時長的4%左右,同時也面臨短視頻、游戲、新聞資訊類產品的擠壓。
因此,身處電商行業的巨頭們,都不得不尋找新的增長點,而有待開發的社交電商行業,恰恰是距離最近的機會。這也是阿里巴巴、京東持續在社交電商領域發力的原因。
即便有巨頭圍城,先出發的玩家們仍然保有先發優勢。最明顯的體現就是,阿里巴巴、京東采取了與云集、拼多多相似的模式。
如果算上正在內測的“采源寶”,阿里巴巴在社交電商領域已經擁有了三顆棋子,而這三顆棋子的邏輯其實是一脈相承的,即用戶可以通過分享商品賺取傭金,讓消費者享受到“顯性收益”。
無論是淘寶此前內測的名為“淘寶高手”的社交產品,還是在去年5月阿里第一款社交電商“淘小鋪”APP,其模式的核心都是“分享賺錢”,與云集類似。
最近內測的采源寶其全名則是“采源寶社群新電商版”,從名字上看這款產品雖然變成了社群模式,但“群主”帶動交易從而獲得傭金的手法仍然與云集讓消費者獲得顯性收益的邏輯相似。
與阿里纏斗多年的京東,入局社交電商行業的姿勢與阿里不同,它的模式雜糅了拼多多的拼團,以及云集的購物返現。
京東在這方面的布局,主要是在去年9月將運營了近3年的京東拼購App,更名為“京喜”并正式上線。
京喜一方面借助了京東在貨源上的背書,另一方面享受了手機QQ、微信流量紅利。在去年的京東618啟動會上,京東商城輪值CEO徐雷就曾明確表示,“京東將利用微信一級入口及微信市場的海量用戶等獨特資源,打造區別于京東現有場景和模式的社交電商平臺,這也是京東深度挖掘微信市場、拓展三到六線城市用戶的重要手段。”
根據“京東黑板報”在去年12月1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京喜在11月18日至12月18日期間的日均訂單量已超百萬。可見在模式成熟的情況下,巨頭的助力讓京喜如虎添翼。
關鍵詞: 電商平臺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