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了疫情的泥潭,對于所有家電廠商來說,對于2021年的市場和消費都充滿期待。那么,最近家電產業的各個大佬們又在關注什么?
回顧深受疫情影響的2020年,經濟和社會發展并不如人意,尤其是家電市場整體下降3.8%;空調、冰洗等大家電銷售均頗為“疲軟”。但同時小家電產品線上銷售逆勢上升,在2020的消費寒冬中走出不一樣的精彩。進入2021年,各行各業對于今年的市場都充滿期待。為了促進家電行業更好地發展,家電行業的企業家,以及企業代表們在工業互聯網、低碳減排、家電回收、民生保障等方面紛紛發表建議和觀點。
海爾集團總裁周云杰關注工業互聯網、區域協同發展、修改疫苗管理法等方面的發展。他提出以老年人體驗的便利化為創新方向,加強老年人場景化生活體驗,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同時進一步拓寬國產醫療器械應用場景。
從需求層面來講,人口老齡化加速、居民健康意識提高等增加大量醫療需求;從供給層面來講,優質醫生和醫療資源不足、資源分配不均,難以與快速增長的醫療需求匹配。智能醫療不是簡單的技術進步,而是以技術推動醫療健康產業的全面變革。隨著人工智能與醫療健康領域的融合不斷加深,智能醫療將成為醫療服務模式“新常態”,數字化應用場景將會變得更加廣泛。
美的集團家用空調創新中心主任李金波則提出,完善家電“碳標識”和廢舊產品回收的制度及體系。落實執行“碳標識”,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能耗、生產更多節能產品,使企業更好踐行“碳達峰、碳中和”的國家戰略,并助推企業科技水平的提升。隨著智能家電的不斷普及,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日益顯現,要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家電行業必須要承擔起節能、降耗、環保的社會責任。執行更加嚴格的能效標準、提升產品節能技術,不僅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健康、綠色的產品,也更加環保。
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建議推行中國標準加大國貨話語權,同時,在國外市場同步推行中國標準認證體系,加快推進國際標準認證體系互認,助力中國企業“走出去”。目前,國內部分工程在招標時明確表示只用外資品牌或以美國行業標準和認證要求作為門檻,中國企業不僅需要支付巨額的美國認證費用,甚至喪失在國內市場的話語權。家電企業想要在國際市場獲得話語權,不僅需要提升產品核心技術、提高產品質量,還需要構建高于國際標準的中國標準,建立中國特色的國際品牌話語評價機制,真正提升中國企業的國際話語權。
長虹控股董事長趙勇則建議,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當前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制造業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角色質量還有待提高。建議出臺差異化政策規劃實質性的院、校、企融合發展試驗區,打通“產學研”鏈條,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推動高質量發展。結合產業布局,長虹控股公司在軌道交通電源系統、高速連接器等核心部件領域已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并把成果轉化成產業,以產業發展推動整個產業鏈、供應鏈的升級,推動中國制造在相關領域的高質量、高安全發展。
蘇寧集團董事長張近東在家電方面建議加強家電安全使用年限普及,加大補貼力度,積極引導以舊換新,并建立家電回收機制,產業上下游組建高標準閉環。十幾年前的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在我國取得了“助企惠民”的利好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項政策的紅利周期已到。很多家庭重新面臨家電更新迭代的需求,并對智能化新品類產品有了新的需求,如何進一步拉動內需促進內循環至關重要。而對廢舊家電的回收和處理,也是我國“十四五”期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對生態文明發展的新需要。
當前無論是新趨勢新技術,還是家電產品的標準化、后續服務保障,都關系著家電行業在未來5-10年長期可持續發展,家電企業大佬們的關注點,基本上代表了家電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疫情后時代,隨著新技術的應用、新消費需求的挖掘,拉動內需促進內循環都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行業走向!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