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歷的二月二了,中國民間普遍認為在這一天剃頭,紅運當頭、福星高照,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新消費時代“顏值經濟”尤為火熱,美容美發行業更是成為新消費市場的常青樹。數據顯示,2015-2021年中國美容美發行業市場規模復合增長率為4.0%,2021年市場規模為3863億元,預計2022年市場規模將突破4000億元。
在渝北區龍溪鎮的一家永輝超市內,一家理發店的老板正在收拾店面準備開門營業。20平米左右的空間,鏡柜、消毒柜、吸發器,這是開一家10元快剪理發店的全部配置。店里沒有收銀員,門口有一臺自制售票機,顧客只需掃碼取票,排隊等待理發師叫號后就可享受10元的理發服務。
記者注意到,店內的理發師傅“不洗頭、不推銷、不辦卡”,剪頭發時先將頭發噴濕,再從脖子上圍一圈一次性紙巾,剪完頭發取下,再拿吸發器吸走頭上的碎發,整個過程只有八分鐘。
“剪發師傅的手藝確實不錯,剪得不比三四十元的差。”送外賣的邢先生趁著一大早人不多趕忙來剪了個頭發,“沒有什么發型要求,適合我們這些沒時間的人。”
記者走訪多家十元快剪理發店了解到,十元快剪門店的受眾群體以老人、孩子和沒有發型定制要求的男性為主。“顧客中年輕上班族占五成以上,無需吹‘造型’,就要求剪一個清爽的短發。”亦簡快剪店的負責人姜女士稱。
雖然也有部分快剪門店推出了價格便宜的燙染服務,但顧客還是以上了年紀的老人居多,而可以精致燙染的美理發店則更受到年輕女性的歡迎。市民陳女士就表示,她比較愛惜自己的長發,如果要燙染的話還是會在網上挑選一些好評較多的理發店。
薄利多銷
靠蹭人流量“吃飯”
劉女士是“十元快剪”模式的早期探路者。2016年,她就發現了十元快剪理發的市場,如今已開了十家分店。
“一開始大家都不相信不推銷辦卡,以為10元是噱頭,一天只有零星幾個顧客,很多人抱著好奇的態度來嘗試。后來市場上的快剪店面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暖市場的店多了,整個行業口碑就打開了。”劉女士說,今天是“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按照往年的經驗,今天至少有上百位顧客。
記者通過調查發現,目前國內大多數的十元快剪理發店都挨著大型超市或社區,店面規模一般在10-20個平方。亦簡快剪店的姜女士表示,快剪店的運營成本比開在街角、裝修精美的理發店成本低得多。“一方面租金低,另一方面可以蹭到大超市的人流量,很多人都是逛個超市的功夫順道剪個頭發。”
“成本只有店面租金、理發師工資以及剪發相關的設備費用,大約就幾萬塊錢。”潔酷美10元快剪店的負責人劉女士表示,十元塊錢剪發不會有太復雜的造型服務,理發平均十分鐘左右,一名理發師一天可以接30個客人,從而彌補了剪一次頭發單價低的缺點。
漲價推銷辦卡被詬病
期待回歸剪發本質
平價理發店出現,一方面是市場細分的結果,另一方面則跟當下美發圈的行業狀態息息相關。推銷煩不勝煩、價格一漲再漲,效果貨不對板是當前美發行業內的詬病。
根據觀研報告網發布的《2022年中國互聯網美發行業分析報告-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咨詢》顯示,近年來互聯網技術發展勢頭迅猛,各行各業與互聯網融合,利用互聯網+實現行業發展新機遇,美發行業也不例外。
目前互聯網美發代表品牌包括優剪、潮剪、南瓜車、星客多、俏手藝等。其中優剪品牌規模較大,在全國門店數量超1000家,從“純手藝,只剪發”,不強制推銷切入,迅速占領市場。
據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報道,在濟南文化西路的一家連鎖理發店,剪頭發的理發師分為店長、發型師總監、發型師助理等,店長剪一次頭發的價格要78元,價格是十元快剪理發店的8倍。
除了單純的剪頭發,還有很多的諸如美容、按摩、推拿等增值項目也在不斷瞄準顧客的錢包。“本來只想剪短發,不成想還燙了個頭,又辦了個會員卡。”網友“勇敢牛牛”吐槽:“Tony老師不厭其煩地在耳邊推銷,本來一個純粹的理發過程就變成了大型推銷現場。”
此外,一些理發店辦卡后店面倒閉,導致退卡成難題的問題也讓很多市民對辦理剪發會員卡有著很強的抵觸心理,寧愿花著昂貴的價格剪頭發。
“當理發回歸到剪頭發需求的本質,也許就變得很純粹了。”潔酷美10元快剪店的劉女士告訴記者,快剪店這種理發模式最開始來源于日本快剪連鎖品牌QBHouse,他們抓住了當今消費者的一個痛點,那就是消費者只想快速的理個發,完事就走人,怎么就這么難。
劉女士表示,在這樣的情境之下,需求越是簡單越是考驗理發師傅的手藝。“快不代表沒有質量,我們店內的理發師都是多年深耕剪發技術,追求匠人精神,爭取百分百達到顧客滿意。”
資本“盯上”Tony老師已經許久
走在街道上,可以看到數十家大大小小的美發機構,甚至在許多城市中,達到了平均每50米至少出現一個理發店。
據美團《2020中國生活美容行業發展報告》中顯示,預計到2025年,中國生活美容服務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8375億元,這其中美發在行業中的占比已超過半成。
美發情勢越來越如日中天,這也讓頭部投資機構紛紛趕著分食蛋糕,如今在美發賽道上,已吸引IDG資本、紅杉資本、今日資本等多家頭部資本相繼加入。
這其中紅杉資本早在2010年就對“東田時尚”發起了5600萬的B輪投資;IDG資本在2015年就向美發服務平臺“南瓜車”貢獻了百萬美元的天使輪投資,隨后又在第二年發起了千萬美元的A輪投資。快剪美發品牌“星客多”則提供免洗到店最快的15分鐘剪發服務,于2018年完成的B輪融資金額達到1億人民幣。根據36氪的報道,美發品牌“洗個頭發Mr.Judy”(下稱“Mr. Judy”)于去年10月獲得5000萬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
而在資本如此的追捧之下,美發業卻從未誕生過“頭部品牌”,甚至整個行業早已開始走下坡路。
這些近年成立的理發店品牌均主打快速便捷且可量化的剪發和頭發護理服務,在拿到融資后可以迅速擴張。但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尚未得到市場的完全認證,優剪生活和星客多在近年均陷入到了不同程度的增長困境。
美發行業依然高度依賴理發師,消費者“認人不認店”是常態,技術好的理發師可能掌握了一家店中的大部分客源。而這也解釋了為何這批新型美發店品牌在獲得融資后,都要開設培訓班的原因。此前男性理發店品牌Manup便在拿下千萬元融資后宣布要成立美發教育機構,以減少理發師流失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能為今后的擴張提供人才儲備。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