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12日報告首例病例后,北京市東城區已經戰“疫”兩周,近日新增病例也都在密接人員中發現,在細致、嚴密的防疫網下有一個個溫暖的瞬間。
一線戰“疫”的工作人員中,有的夫妻同上陣組成抗疫“夫妻檔”、有的把居民需求默默記在心里……在疫情防控吃緊的階段,他們竭盡全力守護轄區居民的平安。
“民情日記”事無巨細記錄居民需求
3月23日,在北小街3 號院內,北新橋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科長聞超正在挨家挨戶地為居民送去大米、雞蛋、牛奶等生活必需品。
受疫情影響,北新橋街道的后永康胡同2號院、北小街3號院及周邊地區被劃為封控區。在核心城區的平房院中設置封控區與管控區,北小街3 號院是首例。聞超作為北小街3號院封控區7名防疫一線干部之一,進駐封控區后,迅速摸排居民現存生活需求。
聞超有一張圖紙,上門詳細寫明封控、管控區的信息,各家各戶的典型信息也被標注。聞超說,這個圖紙就是工作人員的“大數據”,根據信息,能精準的掌握居民信息、情況、生活需求等,“封控區內老人比較多,我們相繼落實了居民買藥、就醫等問題,與街道、社區衛生服務站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對接機制,解決居民代開藥的問題。”
平房區與樓房區最大的不同就是每戶居民沒有獨立廁所,一經封控,首要解決的是居民“如何上廁所”的難題。“我們設置了7個臨時公廁,居民如廁后會及時進行消殺。”北新橋街道辦事處主任馮業水說:“疫情當前,全體黨員干部和社區工作者沖鋒在前的精神令人非常感動,居民的高度配合也是我們工作的動力。”
聞超說,居民的需求各種各樣,工作人員在筆記本中一一記下,形成“民情日記”,其中液化氣罐換氣、吃飯是重要的保障內容。經過協調,他們與附近的液化氣站,氣站建立換氣機制,居民需要時能迅速為其換氣。吃飯方面,工作人員遠處聯系了一家“老年餐桌”,可以為封控區和管控區的居民提供送餐服務,且不收取打包費和送餐費,同時還聯系了管控區附近的一家菜站,可以為居民提供蔬菜售賣服務。居民線上點單支付,由菜站統一配送到指定地點。
臨時移動廁所均安排了保潔人員,實行一人一消毒。(東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和平里四小的伙伴們,你們不用怕,我的媽媽會保護你們”
“和平里四小的伙伴們:你們好!你們不用怕,我的媽媽會保護你們的。”這是一封東城社工申思的孩子樂樂寫下的信。在信里,這位二年級的小學生像一個懂事的小大人,積極鼓勵被隔離管控的小伙伴們。
申思是小黃莊社區居委會的“東城社工”,她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工作量很大,申思已經很久沒有按時下班回家了,“忙得像陀螺一樣,每個同事都在超負荷工作”。
一部分同事被抽調到核酸檢測點幫忙,留守社工要進行大數據排查、入戶排查核酸,還要隨時解答居民現場以及電話中關于進返京政策、管控政策的問題。上門排查的敲門行動讓申思敲到關節紅腫,不斷的大數據下派讓申思和同事們打電話打到口干舌燥。申思說,每天回家的時候,小哥兒倆早已睡著。
2020年疫情發生的時候,申思也是沖在第一線,那時她剛結束產假返回工作崗位。大兒子樂樂不滿6歲,小弟剛剛1歲。兩年時間過去,樂樂已經是一名小學生,不僅懂得安慰弟弟,也學會了關心同學。申思說:“看到兒子給和平里小學學生們寫的信流淚了,不僅欣慰于兒子的成長,更是感動兒子對自己工作的理解與支持。”
她把居民訴求記在心里,每天為老奶奶訂餐
佟軼是東城區的一名社工,在東城區新中西里社區進行摸排工作時,居民郝奶奶對工作人員說: “平時都是閨女晚上來家給我做飯,但現在因疫情她被隔離了,要到3月31日才能解除。一頓半頓的我還能支應,這么長時間就為難了。社區能不能幫幫我?”
在場的社區書記安慰老人,社區一定想辦法解決,請她不要擔心。但在社區書記還沒來得及布置時,佟軼已經悄悄地給老人買了飯送過去。佟軼解釋說:“郝奶奶就跟我家奶奶似的,現在這種情況,我來就行。”
佟軼的社區工作里,有一項“老來樂”活動,每周三下午在社區活動室帶著老人們做手指操、跟老人們聊聊天。因為活動室離自己的樓很近,郝奶奶經常也來參加活動。佟軼也和郝奶奶熟悉起來。
聽說郝奶奶沒有飯吃,佟軼在了心里。她每天都看好時間下單,讓外賣員能在中午12點前、下午6點前把飯菜送來,她再給老人送去。她也貼心地選擇了適合老人咀嚼和消化的飯菜。
第一次送過去時,郝奶奶特別感動,執意要給佟軼錢,被佟軼笑著拒絕了。直到老人在外地的女兒趕回來,佟軼才停止了送飯。郝奶奶說:“非常感謝社區工作人員!疫情當下這么忙碌,還惦記著我,實實在在地把我的事放在了心上!”
“爸爸!我都不認識你啦”
崇外街道的社工李紫旭和妻子張帆是抗疫前沿的“老兵”,夫妻二人都是東城社工,2020年疫情出現初期,他們就曾奮戰在社區抗疫一線,那會女兒還不滿1周歲,最長的時候4個月沒見到孩子面。如今疫情形勢嚴峻,兩人又一次不約而同堅守在抗疫一線崗位上。
李紫旭只能在中午的空檔,現場核酸檢測的居民少的時候,邊吃飯邊和女兒視頻,“爸爸!我都不認識你啦!”孩子的話,讓自詡“北京爺們兒”的李紫旭鼻頭一酸。
李紫旭說,自從疫情突發以來,凌晨回家已經成為常態。早上天沒亮,又得回到工作崗位,實在忙不開的時候,他和同事們便直接住在單位。
“東城社工”李紫旭在做核酸檢測前的準備工作。(東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廣渠春曉花園核酸檢測點位處,東花市街道忠實里社區的社工李琳也遇到了孩子認不得自己的情況。“我兒子在排隊準備核酸采樣,我叫他,他瞪著眼睛看著我,完全沒有認出來。”李琳說,3月21日以來,李琳已經連續多日在核酸檢測點做服務保障工作。除此之外,李琳和幾位同事的工作還包括大數據排查、上門排查、轉運隔離居民,以及為隔離期滿解除隔離的人員辦理手續,將其送回家中。
李琳的兒子正在上幼兒園,學校要求孩子們做核酸檢測,知道媽媽在這里,就希望奶奶帶他來這里檢測,可以和媽媽見上一面。結果媽媽穿著防護服,戴著口罩和防護面罩,孩子一下子沒有認出媽媽。李琳說:“當時覺得很好笑,之后想想又很心酸。希望疫情趕快過去,能好好地陪陪孩子。”
“站了5個小時,腳都腫了”
東城區委宣傳部的蓋恒是東城區抽調下沉社區一線的下沉干部。疫情防控期間,他們協助社區開展各項工作。
蓋恒主要負責的是檢測隊伍秩序疏導,確保5人一組有序檢測。安定門街道重點人員核酸檢測中,蓋恒所在的鐘鼓樓文化廣場點位是服務分司廳小學及某幼兒園學生及家長的專場點位,檢測人員以小學、幼兒園的小朋友居多。醫護人員一遍遍耐心指導、安撫小朋友們乖乖配合。
“社區防疫工作的節奏太快了,時間緊任務重,經常要應對臨時加派的任務。社區防疫一線的辛苦,算是真切體會到了。”從以前去做核酸到現在組織做核酸,蓋恒感觸頗多,“每個人要面對這么多居民,而且還要一個不落,我們有同事站了5個小時,腳就腫了,可想街道社區工作人員的辛苦。”
關鍵詞: 工作人員 東城區委 北新橋街道 我都不認識 記在心里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