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打算在臺灣問題上觸碰中國底線?
在早些時間的本月7日,日本富士新聞網透露出了一條重要消息: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將在4月8日展開的亞洲之行中竄訪臺灣。
這條消息一經流出,就引起了軒然大波。
美方這種行為性質極其惡劣,佩洛西作為美國政府的三號人物,她的一舉一動無疑是代表著美國的官方態(tài)度。
如果佩洛西真的決定訪臺,那便是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嚴重挑釁!
(佩洛西)
1
美國服軟了?
當天下午,我國外交部就此事向美國提出了嚴正交涉,國臺辦也發(fā)聲表示“若佩洛西訪臺我國必將回擊”。
非常“巧合”的是,就在我國對美國進行施壓后的幾個小時,佩洛西突然在新冠檢測中顯陽性了。
按照眾議院發(fā)言人德魯·哈米爾的說法,佩洛西因為需要防疫隔離而不能按照原定計劃進行對亞洲的訪問。
佩洛西亞洲之行的取消真的是因為新冠么?我們不得而知。
不過由于她宣布新冠陽性的時間實在是有些過于微妙,外界也普遍都認為佩洛西實際上是在我國的施壓下服軟了,所謂的新冠隔離只是為了在給自己找臺階下。
(佩洛西)
畢竟在11日,佩洛西就已經宣布在核酸檢測中恢復陰性,但其所謂的亞洲之行卻沒有再次提上日程。
一向囂張跋扈的美國,如今卻在我國這里栽了個大跟頭,這背后離不開我國綜合國力尤其是軍事實力的快速增長。
近些年來我國一直在臺海周邊組織高密度、高強度的軍事演習與訓練,就是在向臺獨勢力以及海外干涉勢力展示我國的實力。
這些實力展示讓美國清楚地認識到了,中國既不是南聯盟也不是敘利亞,如果美國真的做出越過我國紅線的行為,等待它的將會是一場猛烈回擊。
甚至不排除兩國發(fā)生軍事沖突的可能性!
或許像佩洛西這樣的政客,還會為了輿論時不時地發(fā)表一些不當言論,甚至搞出所謂“訪臺”的鬧劇。
但一直在一線摸爬滾打美國的軍界人士,卻基本都對臺灣問題達成了共識。
這個共識就是,美國不能為了臺灣跟中國開戰(zhàn)!
此次“訪臺”風波中佩洛西服軟得如此之快,恐怕就是因為遭到了美國內部這些有識之士的阻力。
美國國防問題研究員、有著21年兵齡且參與過四場戰(zhàn)爭的退役陸軍中校丹尼爾·戴維斯就是他們的代表。
(丹尼爾·戴維斯)
2021年6月,丹尼爾·戴維斯就在《國家利益》、《華盛頓郵報》等多家媒體上發(fā)表了一篇對臺海問題的評論文章。
戴維斯在文章中表示,很少有美國的領導人肯花時間認真分析中國軍隊的建設情況,他們對中國軍隊的印象停留在上世紀,也對我軍的強大幾乎一無所知。
基于這種無知,美國政客也常常發(fā)表一些看似沒有成本的言論,但實際上這些言論形成的輿論風向正在把美國帶進溝里。
如果中美之間真的因為美國政客的輕舉妄動而圍繞臺海陷入戰(zhàn)爭,無疑美國會被暴打一頓。
這名美軍退役軍官為什么會這么說?
2
臺海對決,美國將慘敗?
關于中美之間可能爆發(fā)的圍繞臺海的軍事沖突,丹尼爾·戴維斯引用了五角大樓授命蘭德公司進行的一場兵棋推演。
這場兵棋推演的結果表明,美國大概率會輸掉介入臺海局勢的戰(zhàn)爭。
原因很簡單,我國為了收復臺灣,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以上的軍事準備,統(tǒng)一戰(zhàn)爭一旦打響,我軍將有能力在幾周甚至幾天內結束戰(zhàn)斗。
同時,我軍建立的區(qū)域拒止體系,也會讓美軍在試圖介入時承受巨大的損失與傷亡,以至于戰(zhàn)敗和潰退。
蘭德公司分析師大衛(wèi)奧赫曼內克對這一分析結果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解釋,他將推演的結果分為了三種。
第一種結果是美國慘勝,不過這種結果出現的概率非常之小。
蘭德公司認為,在中美兩國圍繞臺海的戰(zhàn)爭中,即使因為某些偶然因素導致的黑天鵝事件使得美國最后得以獲勝,也將是一場慘勝。
首先,美軍將無可避免地付出大量傷亡,屆時不僅美軍的戰(zhàn)機會被成批擊落,航母、驅逐艦等大型水面艦艇也會出現許多戰(zhàn)損。
蘭德公司還指出,我國對于統(tǒng)一臺灣的決心非常堅定,并不會因為一時的戰(zhàn)斗失利就輕言放棄。
這也就意味著,即使美軍成功在初期阻止了我軍的登陸行動,也要面臨我國后續(xù)增援發(fā)起的第二次攻勢。
對于美國來說,在東亞與我國持續(xù)抗衡將需要花費數千億美元,以及承受更多的有生力量損失,這種代價也令美國難以承受。
這還是推演中對美國最為有利的一種結局。
(我國海軍)
相較之下更可能發(fā)生的,則是第二種結局,也就是美國的慘敗。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美國一直在全世界各地發(fā)動戰(zhàn)爭,而這些戰(zhàn)爭也都存在一個特點,那就是美國都占據了不對稱的軍事科技優(yōu)勢。
盡管在不對稱的優(yōu)勢下,美國仍然輸掉了朝鮮戰(zhàn)爭與越南戰(zhàn)爭以及剛剛結束的阿富汗戰(zhàn)爭。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科技優(yōu)勢確實給美軍提供了很多的幫助。
而這一次,美軍將不得不面對一個在總體軍事技術水平上旗鼓相當的對手。
美軍有F-22、F-35兩種第五代隱身戰(zhàn)斗機我,我軍也有殲-20,美軍有尼米茲級航空母艦,我軍也有遼寧艦與山東艦。
盡管在一些技術細節(jié)上,我國的武器裝備與美軍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但雙方卻不存在根本上的代差。
(055)
不過在有些方面,我軍的技術甚至已經完成了反超。
比如我國海軍最新的055大型導彈驅逐艦,就是全球第一個裝備雙波段綜合射頻相控陣雷達的第四代驅逐艦。
毫不夸張地說,055的性能已經超越了美國現役最先進的伯克Ⅱ級驅逐艦。
而我國最大的優(yōu)勢,其實是火箭軍技術先進且規(guī)模龐大的中近程彈道導彈群,我軍的地對地戰(zhàn)術彈道導彈有多種為不同目標而開發(fā)的型號。
比如最為大家耳熟能詳的反艦彈道導彈東風-21D、東風-26,在2019年國慶閱兵中震驚全世界的高超音速導彈東風-17,以及大量成本低廉的東風-15、東風-16等等。
這些導彈大多數配備了能夠在末端變軌機動的雙錐體彈頭,因此能夠以極高的精度打擊目標。
(DF-17)
同時,我國火箭軍中近程戰(zhàn)術導彈的儲量也非常夸張,僅僅是射程能夠覆蓋日本的東風-16就有約2000枚。
這樣的規(guī)模,讓我軍的戰(zhàn)術彈道導彈在戰(zhàn)場中發(fā)揮的作用不再是“點穴”,而是“犁地”。
如果東亞地區(qū)燃起戰(zhàn)火,我軍會首先使用難以被攔截的東風-17打擊美軍的THAAD“薩德”、“愛國者-3”等反導、防空兵力。
隨后,大量東風-15和東風-16就會對美軍在第一島鏈部署的重要軍事設施,如機場、港口、指揮中心等等進行毀滅性打擊。
而東風-21D則會擊沉美軍前來干涉的航母戰(zhàn)斗群,東風-26則能自由地選擇打擊關島的轟炸機基地或是同樣執(zhí)行反航母任務。
加之美軍為了同時對抗我國與俄羅斯,以及維護其在中東地區(qū)的霸權,采取了兵力全球分散的部署方案,本身在東亞部署的兵力就不多。
在我國火箭軍的飽和打擊下,有生力量出現慘重損失的美軍,就更難以與我國海空兵力相抗衡了。
蘭德智庫還提到,我國臺灣與大陸的距離只有約200公里,但臺灣島與美國本土的距離卻在一萬公里左右。
不僅補給、傷員后送等問題會變得極為復雜,一旦美軍前線部隊在臺海戰(zhàn)場遭受重創(chuàng),本土兵力想前去支援也困難重重。
以上這些,就是蘭德智庫做出美軍將會在臺海戰(zhàn)事中遭到慘敗這一判斷的依據。
蘭德公司還做出了最壞的假設,那就是中美在局部常規(guī)戰(zhàn)爭中沒有分出勝負。
雙方在沒有達到既定戰(zhàn)略目標的情況下,不斷對投入的力量進行加碼,從而導致戰(zhàn)爭進一步升級,甚至發(fā)展為核戰(zhàn)爭。
如果這種極端情況發(fā)生,那對全人類來說都將是一場浩劫。
分析了蘭德智庫推演的三種結果后,丹尼爾·戴維斯給出了結論:一旦美國軍事介入臺海,無論最后是哪種結果,美國都無法承受。
因此,他認為美國沒有任何理由在核心利益未受損的情況下冒如此大的風險去干涉我國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
可以見得,以丹尼爾·戴維斯為代表的美國軍界實干派,對于當下的局勢認識還是非常清晰的。
不過這并不代表戴維斯是一個尊重我國領土完整與主權的親華人士,他只是從客觀角度分析后,得出了不能武力介入的結論。
但此人卻提出了一個更為陰險毒辣的招數。
3
經濟封鎖與制裁會奏效么?
比起風險不可控的軍事介入,戴維斯給出的方案是對我國進行經濟上的封鎖與制裁。
他認為美國作為當今世界上綜合國力最強大的國家也是眾多國際組織的領頭羊,完全可以組織一場全球范圍的對華封鎖與制裁。
盡管戴維斯提出這種觀點的時間是2021年中旬,不過在今年,美國就對這種方案進行了一次“預演”。
在近兩個月前的2月24日,普京宣布在烏克蘭展開特別軍事行動,俄烏沖突爆發(fā)。
在戰(zhàn)爭打響后,美國迅速帶領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展開了大規(guī)模制裁,采取包括撕毀俄歐能源協定、暫停對俄出口、凍結俄羅斯海外資產等等措施,俄羅斯甚至被踢出了SWIFT國際貿易美元結算系統(tǒng)。
如果臺海戰(zhàn)事爆發(fā),美國會不會故技重施?
如果美國對我國展開經濟制裁,我國應該怎樣應對?
第一個答案的問題是:美國必然會試圖從經濟上對我國進行制裁。
而我國的應對手段則要從多個方面進行考慮。
首先,我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第二產業(yè)中心,在2021年我國的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了39萬億人民幣,其中出口額近22萬億人民幣,有著4萬億的國際貿易順差。
這也就意味著,全球大多數主要國家都對我國的工業(yè)產品有著很高依賴性,如果他們對我國采取經濟制裁,恐怕先撐不住的是他們自己。
盡管加拿大、英國等屬于五眼聯盟的美國核心盟友幾乎鐵定會與我國展開經濟交鋒,但是大多數歐洲大陸國家與我國并沒有直接利益沖突。
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就可以采取分化、瓦解西方國家陣營的策略。
積極與法國、德國展開磋商,與這些國家維持住正常的貿易往來,削弱歐美制裁的影響。
第二,在面對西方可能到來的制裁時,我們不能單純指望外交手段,自我建設也十分重要。
想要最大程度減小西方經濟制裁的影響力,我國就需要盡快完成產業(yè)轉型與升級,完善、建設我國的內循環(huán)經濟體系。
這樣即便與西方國家進行脫鉤,我國內部市場的龐大內需也能夠支撐我國經濟良好發(fā)展。
同時,我國還可以與在國際問題上中立的大多數亞、拉、非第三世界國家進行合作,形成一個由我國牽頭的國際貿易體系。
在對抗西方經濟制裁時,通過外交、內部建設兩個手段雙管齊下,我國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證自身不受過多影響。
可以見得,即便是已經相對理性的美國軍界人士,也會對經濟領域產生一些錯誤認知,從而產生一些使用制裁手段打擊我國的不切實際的幻想。
不過無論如何,美國也已經有很大一部分明智的人士已經認識到了,武力介入臺海已經不顯示。
這樣的轉變,背后的原因離不開我國的日漸強大。
也正是因此,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發(fā)展、壯大我國的綜合國力尤其是軍事實力,讓美國徹底放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