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病入膏肓的劉福蘭躺在醫(yī)院的病床上,生命已經(jīng)進入倒計時,她的兩個兒子站在床頭。
劉福蘭卻把孩子們往外趕:
“你走,你走!你不是我的兒子!”
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劉福蘭為何不愿見到他們呢?
社區(qū)工作人員接到求助:有人想把自己的兩個兒子送人
2016年9月的一天,茶陵縣某社區(qū)居委會接到一位居民的求助:她的妹妹想把她的兩個兒子送給別人養(yǎng),重新給孩子們找新的爸爸媽媽。
工作人員趕忙找到這戶人家的戶籍信息:戶主劉福蘭有兩個兒子,一個11歲,一個9歲,都在同一所小學讀書。
劉福蘭是社區(qū)的特困戶,2008年的時候,丈夫顏冬茍因病去世,一個女人帶著兩個兒子艱難生活。
丈夫去世后,社區(qū)為她辦了低保,每個月,她都會來社區(qū)領800元的低保,可這兩個月,劉福蘭沒有來領錢。
工作人員不明白,雖然劉福蘭是低保戶,可丈夫去世后,這么多年都堅持下來了,如今為何要把兩個兒子送出去?
因為找不到劉福蘭,記者先找到兩個孩子就讀的學校,在放學的學生隊伍里,他們找到了11歲的奇奇和9歲的誠誠。
誠誠成績優(yōu)秀,性格活潑,奇奇雖然只比弟弟大兩歲,卻更加成熟、沉穩(wěn),在學校沉默寡言,甚至有些自卑。
兩個孩子回到他們的家,這是一個十分簡陋的房子:白墻水泥地,除了電視機、冰箱,臥室里的兩張床,家里幾乎沒有像樣的家具。
作為女主人的劉福蘭,此時卻不在家里,連兩個孩子都不知道母親身在何處。
但周圍的鄰居提供了線索:劉福蘭在縣醫(yī)院住院。
劉福蘭:我沒能力帶他們,沒能力撫養(yǎng)他們
在縣醫(yī)院里,記者帶著兩個孩子見到了42歲的劉福蘭。
此時的劉福蘭,形容枯槁,身體虛弱,連坐起來的力氣都沒有。
見到兩個兒子,劉福蘭的第一反應就是把他們趕走:
“你走,你走!你不是我的兒子!”
“你出去!你怎么在這里!”
記者很奇怪,兩個孩子來看母親,她為何要把兒子們趕走?為何要把兩個孩子送給別人?
劉福蘭哭著說:
“我沒能力帶他們,沒能力撫養(yǎng)他們!”
“沒辦法,不想連累小孩,我要是跟著他們,會成為他們的包袱。”
“你們到外面逃生去!”
聽到母親趕自己和弟弟走,懂事的奇奇一邊為母親擦拭眼淚,一邊哭著求媽媽不要趕他們走。
可無論他如何哀求,劉福蘭都已經(jīng)打定主意,不要孩子們跟著她。
醫(yī)生說,劉福蘭是肝癌晚期,生命岌岌可危。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她才堅持要送走兩個兒子,她想在臨終前,看到自己的兒子有踏實可靠的去處。
兄弟姐妹沒能力照顧兩個孩子,劉福蘭又不想讓孩子們分開
不久,劉福蘭從醫(yī)院回到家,她早已沒有力氣照顧自己,只能整日躺在床上。
平時,是鄰居阿姨幫忙打理家里的事情。
懂事的奇奇一回家,就會幫母親洗臉、洗腳,力所能及地照顧媽媽。
劉福蘭問兒子:
“媽媽把你們送走好不好?讓你們逃生去。”
“媽媽知道你們是懂事的好孩子,但是媽媽實在是沒有辦法了,沒有能力照顧你們。”
聽著媽媽的話,兩個孩子沉默了,眼淚奪眶而出。
奇奇流著眼淚,為母親擦拭淚水,孩子心里萬般不情愿,卻一句話都沒說。
劉福蘭說出自己的無奈:
她是有兄弟姐妹,可他們都有自己的家庭,他們的孩子們也都成家立業(yè),有了孫子,照顧孫子、照顧家庭,是他們的頭等大事。
大家也都是普通人,沒有經(jīng)濟條件照顧兩個男孩,劉福蘭又不愿意兄弟倆被拆開。
劉福蘭:我死了,我的兒子怎么辦?
丈夫顏冬茍剛去世時,雖然要照顧兩個兒子,但從照片上看,當時的劉福蘭體型有些圓潤,臉部白嫩有肉。
可8年后,她的體重急劇下降,面色蠟黃,整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都不好了。
2016年夏天,劉福蘭去醫(yī)院拿診斷書。
可醫(yī)生有些遲疑,似乎不想把結果拿給她,看到這一幕,劉福蘭有一絲不祥的預感。
醫(yī)生問劉福蘭:
“你是家屬還是患者?”
“我既是家屬又是患者,你拿給我吧,大不了就是癌了。”
醫(yī)生對劉福蘭的話有些驚訝:
“你這樣好的心態(tài)啊!”
“凡事都要面對現(xiàn)實嘛!”
雖然嘴上說著要面對現(xiàn)實,可當劉福蘭看到診斷書的那一刻,還是傻眼了,白紙上清楚寫著:肝癌晚期。
她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兩個兒子:
我死了,我的兒子們該怎么辦?
思來想去,劉福蘭覺得,把孩子送給別人撫養(yǎng)是最好的決定。
她把想法告訴姐姐劉建蘭,讓姐姐去社區(qū)尋求幫助。
可娘家人是同意了這個決定的,婆家人會同意嗎?
眾位親戚:有心撫養(yǎng),無力承擔
8年前,顏冬茍去世后,劉福蘭獨自一人帶著兩個年幼的兒子來到縣城,從那以后,就很少和婆家人聯(lián)系。
劉建蘭帶著兩個外甥,來到村里一棟磚房前,房屋十分破舊,連窗戶、房門都不齊整,這里就是劉福蘭的婆家。
孩子們的爺爺奶奶早已過世,這里也早已無人居住。
在鄰居的幫助下,劉建蘭只得向孩子們的姑姑們求助。
雖然劉福蘭和他們的聯(lián)系不多,但顏家人對兩個孩子很重視,一聽說劉福蘭的情況,一家人聚在一起,為兩個孩子的未來做打算。
顏家的大姐說,一開始,她想把兩個侄子帶在自己身邊,直到他們年滿18歲。
可大姐的想法,遭到兒子兒媳的反對:
大姐和姐夫已經(jīng)上了年紀,兩人身體都不好,自己還有三個孫子要帶,奇奇和誠誠年齡又小,老兩口實在帶不動5個男孩。
大姐覺得兒子兒媳說得有道理,兩個侄子不僅要上學,還要為他們以后結婚、生活做打算,自己家的經(jīng)濟條件并不好,什么都沒有,以后怎么給他們買房、娶媳婦?
最終,顏家大姐放棄了這個念頭。
顏家還有一個小妹,想到嫂子將不久于人世,兩個侄子將無家可歸,小妹泣不成聲。
可無論再怎么傷心,他們也要面對現(xiàn)實。
小妹夫說,他們也很想幫嫂子撫養(yǎng)兩個侄子,可自己家經(jīng)濟條件不好,他們在農(nóng)村生活,收入微薄,實在沒有能力撫養(yǎng)兩個侄子。
一家人為了兩個孩子的未來發(fā)生了爭執(zhí)。
顏家大姐并不是顏家的親女兒,小時候,她伯父收養(yǎng),那時顏家老兩口結婚多年沒有孩子。
后來有了弟妹,顏家大姐打理著家里的一切,照顧弟妹。
養(yǎng)父從生病到去世的那段時間,是大姐在醫(yī)院悉心照顧。
養(yǎng)母臨終時,又是大姐擔起了責任……
如今,她已經(jīng)五十多歲,身體不好,還要在家照顧自己的三個孫子,眼看兩個侄子沒有去處,大姐也急了:
“你說我這一輩子難道就這樣慘嗎?我都五十多歲了,我的下半輩子怎么過呢?”
“如果說,我只有六十歲的命,難道我就要一直顧著他們家嗎?”
大姐很清楚骨肉分離的痛苦,她也不忍心看到兩個侄子無家可歸,她一邊抱怨自己一生不容易,一邊為侄子流下眼淚。
大姐夫提出一個方案,姊妹倆每人撫養(yǎng)一個侄子。
姨媽劉建蘭希望兩位姑姑能撫養(yǎng)孩子,她家的情況和其他親戚一樣,都是有心無力。
姨媽比顏家大姐的年齡還大,她擔心孩子調皮,自己管不住,更擔心照顧不好孩子,辜負了顏家。
記者問兩個孩子:
“如果媽媽去治病了,你希望誰來照顧你的生活呢?是要姨娘還是要姑姑?”
孩子們雖小,卻已經(jīng)明白自己將面臨什么,面對大人的問題,他們低頭不語。
大姑父主動邀請誠誠到自己家生活,可平日里活潑調皮的誠誠,此時卻一聲不吭,無論大人如何勸說,都低頭沉默著。
在父親去世后,孩子們就隨劉福蘭去縣城生活,如今,和兩位姑姑的關系有些疏離,他們無法做出選擇,而且兩個孩子似乎并不愿意分離。
想讓姐姐照顧孩子,可姐夫堅決反對
就在親戚們商量孩子去處的第二天,劉福蘭病情加重,再次住進了醫(yī)院。
醫(yī)生說,她的情況不容樂觀,有出血肝性腦病,消化道出血,如今就算住進醫(yī)院,對她的病情也沒有太大的作用,只能是減輕一些痛苦。
兩個孩子再次來到醫(yī)院看望媽媽。
劉福蘭千叮嚀萬囑咐:
“一定要聽話,不準調皮,要努力讀書。”
“你們要為媽媽爭氣,要為所有對我們有愛心的人爭光爭氣……”
“要懂得感恩,要報答社會……”
自從確診后,每次見到兒子們,劉福蘭都會這樣叮囑兩個兒子。
她最放心不下的是小兒子誠誠,奇奇老成穩(wěn)重,讓她省心不少,可誠誠很調皮,她擔心親戚會因為孩子的調皮嫌棄他們。
記者將親戚們的提議告訴劉福蘭:兩個孩子分開撫養(yǎng),婆家一個、娘家一個。
婆家反對將孩子送人,但也沒能力同時撫養(yǎng)兩個男孩。
可劉福蘭拒絕了這個建議:
第一,兩個孩子和姑姑們的關系疏離;
第二,她希望孩子們能繼續(xù)在縣城生活,繼續(xù)享受良好的教育,可一旦交給孩子的姑姑,孩子們就只能回農(nóng)村。
劉福蘭的話剛一說出口,記者就明白了她的想法:她還是想讓姐姐劉建蘭撫養(yǎng)兒子。
可她始終沒敢和姐姐提這件事。
劉福蘭的病剛查出來的時候,劉建蘭就將外甥帶到自己家照顧,可沒過幾天,姐夫就因為兩個孩子和劉建蘭爭吵起來,她不想讓姐姐作難。
劉建蘭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一直未婚,小兒子幾年前結婚,還給劉建蘭生了兩個孫子。
按說,她和外甥們的感情很深,是撫養(yǎng)外甥的第一人選,她自己也愿意承擔這個責任。
可考慮到現(xiàn)實問題,劉建蘭有些退卻。
妹妹生病后,她既要去醫(yī)院看望妹妹,照顧兩個外甥,還要帶兩個小孫子,過得十分辛苦。
劉建蘭一家七口人,擠在四十平方米的廉租房里,生活本就很拮據(jù)。
最重要的是丈夫的態(tài)度,讓她選擇放棄。
妹妹生病后,劉建蘭曾偷偷帶兩個外甥回自己家吃飯,丈夫發(fā)現(xiàn)后十分不滿。
從那以后,他中午不再回家吃飯,不愿見到兩個外甥,一旦見到兩個孩子在家,夫妻倆就會吵架。
劉建蘭也和丈夫提過,要在妹妹去世后撫養(yǎng)兩個外甥,可丈夫的態(tài)度非常堅決:
“我們自己還要借房子住,你把外甥接過來,我們自己的孫子怎么辦?”
“他們(外甥)住哪?我憑什么帶呢?”
“不帶!沒有商量的余地!”
最終,姐姐承擔起撫養(yǎng)外甥的重任
雙方親屬來到醫(yī)院,當著劉福蘭的面再次就兩個孩子的撫養(yǎng)問題進行協(xié)商。
看著病床上的嫂子,顏家小妹哭了起來,她為自己無力照顧侄子感到愧疚。
劉福蘭生病后,她也來照顧過嫂子,但考慮到自家的經(jīng)濟條件有限,還是拒絕撫養(yǎng)兩個侄子。
顏家大姐不愿自家骨肉送給外人,但同樣因為經(jīng)濟能力有限,她只能撫養(yǎng)一個侄子。
病床上的劉福蘭和姐姐劉建蘭沉默了,她們實在不想把兩個孩子分開,可也不得不面對現(xiàn)實。
就在此時,劉建蘭的小兒子走進病房,他的表態(tài),讓事情峰回路轉:
作為表哥,他絕對不會讓兩個表弟無家可歸 。
有了兒子的支持,劉建蘭終于有了底氣,她同意撫養(yǎng)兩個外甥:
“不管我老公怎么說,我都要帶著兩個孩子,就算兒子不同意,我也要帶著他們!”
病床上的劉福蘭終于松了口氣,雖然她想過把孩子送人,可在她心里,姐姐才是撫養(yǎng)孩子的最好人選。
但之前,考慮到姐夫的態(tài)度,她遲遲沒有對姐姐開口。
當著眾人的面,劉建蘭簽下一份書面的調解協(xié)議書。
就在此時,姐夫來到了醫(yī)院。
原來,這天中午,兩個兒子找到他,明確告訴父親:
如果不同意收養(yǎng)兩個表弟,就要和他斷絕父子關系,如果以后有困難,可以向他們提。
其實姐夫也很可憐兩個孩子,但他之前考慮最多的還是自己家的狀況。
最終,姐夫也在協(xié)議書上簽下自己的名字,表示愿意撫養(yǎng)兩個外甥。
劉福蘭的遭遇也引起了關注,縣里為她出錢,保證她的后續(xù)治療。
劉福蘭住的房子比較大,考慮到劉建蘭一家的住房問題,縣里出面,為兩人申請了廉租房置換,方便他們照顧兩個孩子。
劉福蘭是不幸的,先是經(jīng)歷了喪父之痛,獨自一人拉扯兩個年幼的兒子,人到中年又飽受病魔摧殘。
但她還是在有生之年,看到兩個兒子得以安置。
經(jīng)歷人生的失望、絕望后,她終于感受到溫暖。
關鍵詞: 我的兒子 經(jīng)濟條件 工作人員 無家可歸 看到兩個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