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ckcqq"><sup id="ckcqq"></sup></ul>
<ul id="ckcqq"></ul>
<cite id="ckcqq"><table id="ckcqq"></table></cite>
  • <fieldset id="ckcqq"><menu id="ckcqq"></menu></fieldset><ul id="ckcqq"></ul>
  • <fieldset id="ckcqq"><menu id="ckcqq"></menu></fieldset>
    首頁 >快訊 >

    上海臨港方艙的醫護們

    來源:4月21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楊有宗

    上海臨港方艙醫院有3811名醫護人員,每天6班倒,負責照護1.36萬張床位。

    這些醫護人員來自上海、江蘇、浙江三支醫療隊,他們中既有身經百戰的“老戰士”,也有初出茅廬的“00后”。上海正處于抗疫攻堅的關鍵時刻,這些年齡不同、性格迥異的醫護人員在上海東南角的這片土地上共同抗疫,成為彼此的戰友,幫助感染者與病毒搏斗。

    “老抗疫隊員”與“00后”

    “護士,你能幫我看看核酸檢測結果嗎?”

    一名患者來到護士站,讓江蘇援滬醫療隊護士王文化幫他查看核酸檢測結果。經過查詢,這位患者當天上午做的核酸檢測結果顯示為陰性,這讓他緊張的神情瞬間輕松不少。

    “在方艙醫院主要是無癥狀感染者和輕癥患者,要做好對患者的生活關心和心理關懷,尤其是緩解一些病人的緊張、急躁情緒。”王文化說。

    “1月3日去西安,3月13日去連云港,4月1日來了上海,4月6日進入臨港方艙醫院。”今年是王文化從事護士工作的第17個年頭,也是她今年以來第三次參加援助外地的醫療隊,她說自己已經是一名老抗疫隊員了。

    4月15日拍攝的上海臨港方艙醫院外景。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楊有宗 攝

    “家里人雖然有擔心,但是都會支持我。這是一場必須打贏的戰斗,我必須沖鋒在前。”王文化說。

    4月16日這天,是王文化兒子13歲的生日,下午2點,王文化在方艙醫院里忙碌,她的兒子則在南京家里上網課。為了不打擾兒子,當天也一直沒有打電話,她把對兒子的思念和關心埋藏在了自己的心里。

    “在兒子成長的關鍵階段,我一直在忙著抗疫,尤其是今年,就沒在家里待幾天,以往孩子的學習多是我來負責,所以這段時間對于孩子的成績原本是有些擔心的。”王文化說,好在在她外出抗疫這段時間,先生主動擔負起照顧家庭的責任,孩子的成績也在穩步提升,這讓她忙碌之余也比較安心。

    除了照顧病人,王文化還要起到傳幫帶的作用,幫助護士團隊里的新人快速成長。出生于2001年,還不滿21歲的于娟就是其中的一位。

    口罩、防護服、護目鏡的包裹之下,可以隱約看到于娟那張略顯稚嫩的面龐。“來上海之前,特別緊張,主要是怕自己做不好。”于娟說,老抗疫隊員們不僅教會他們工作上的技巧和規范,更教會了他們如何與感染者溝通,如何安撫他們的情緒。

    4月16日,患者在上海臨港方艙醫院里休息。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楊有宗 攝

    “到底什么時候能出院?這是大家問得最多的問題。”于娟說,有一位患者是我們剛剛開艙時收治的第一批感染者之一,現在都已經接收第三批患者了,那位感染者還沒有轉陰出艙。在于娟和同事的解釋下,感染者也理解了因個體差異不同導致的轉陰快慢差異實屬正常,也就慢慢打消了焦慮急躁的情緒。

    于娟告訴記者,結束在上海的支援后,她最想做的就是回南京大吃一頓,慶祝自己獲得了新技能和新的人生經歷。“馬上到夏天了,又到了吃小龍蝦的季節了。”于娟笑著說。

    “我為你守‘滬’,大家為我守護”

    方艙醫院是社會的微縮景象,這里既有焦急不安,也有溫情脈脈,還有守望相助、相互奉獻。

    4月17日凌晨2點到早上6點,崔媛(化名)在上海臨港方艙醫院里工作了4個小時。作為江蘇省援滬醫療隊的一員,她在這個凌晨照看了方艙內300多名新冠病毒感染者。此時,她的媽媽馬燕(化名)因感染新冠肺炎和腸炎正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寶山院區接受治療。

    這是發生在方艙醫院的故事,也是一個相互守護的故事。

    1997年,安徽亳州,崔媛出生在這座中藥材集散重鎮。“媽媽小時候想讓我學幼師,但我自己的夢想是學醫。”2020年12月,崔媛實現了兒時的夢想,進入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工作,成為一名急診科護士。

    4月16日,臨港方艙醫院里,一名醫護人員走過護士站。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楊有宗 攝

    上海本輪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多地組織了援滬醫療隊。崔媛向所在醫院報了名,“我覺得一方面自己應該站出來,為國家做點事情;另一方面對于剛工作一年的我來說,這既是挑戰,也是學習成長的機會。”

    臨港方艙醫院位于上海東南角,距離市區幾十公里,很多上海本地人對這一區域可能都較為陌生,但崔媛并不陌生。因為她的父母在附近建筑工地工作,去年9月,她曾來這里,帶著母親一起到市區轉了轉。

    參加援滬醫療隊、4月1日到上海、4月6日進駐臨港方艙醫院,這些事情崔媛沒有告訴父母。“不告訴他們,主要是怕他們擔心。”

    方艙醫院的工作緊張忙碌,不過,細心的崔媛還是發現了父母的一些變化。“以前我媽都給我打微信視頻電話,但前幾天突然開始打微信語音電話。”

    在不斷追問下,4月15日這天,崔媛終于從母親嘴里知道了實情:父親母親都感染了新冠肺炎,住進了臨港方艙醫院,而且媽媽還在不斷嘔吐,初步檢查為急腹癥。此前沒有告訴她這些消息,就是怕她擔心,影響工作。

    雖然都在臨港方艙醫院,但由于這里是由一個個物流倉庫改建而成,崔媛工作的區域和父母所在的區域并不相通,沒法探望父母,孝順的崔媛難免有些焦急。

    按照相關規范,方艙醫院內的病人如突發疾病,一般會被轉運至定點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馬燕隨后被轉運至華山醫院寶山院區并確診為腸炎,正進一步接受治療,目前恢復狀況良好。

    你為我守“滬”,我為你守護。

    來上海的路上,護士長楊昕說的一句話讓崔媛感觸很深:“上海是我們大家的上海,大家一起守‘滬’。”崔媛說,“現在我感受到的是,我為你守‘滬’,大家為我守護。”

    方艙里的“靈魂畫手”

    方艙醫院里,醫生、護士、工勤人員都穿著防護服,除了“大白”上用馬克筆寫的單位、名字,很難一眼分辨出誰是誰。

    秦曉菁是特別的一個,她的防護服上畫著一條可愛的鯨,那是她特有的標志。“‘鯨’和我的名字‘菁’同音。”秦曉菁說。

    “這個地址信息要填對。”“你現在的情況比較平穩,多注意休息。”“方艙里有1萬多人,Wi-Fi速度肯定有限,再耐心等等。”……作為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麻醉科的一名醫生,秦曉菁已經在方艙醫院堅守十幾天了,但她依然精力充沛,來回穿梭,熱情解答感染者的疑問。

    記者楊有宗在上海臨港方艙醫院里采訪醫生秦曉菁。

    “查房,根據患者的情況來開醫囑,做一些診療工作。符合出院標準的感染者,也要及時給他們啟動出院的流程。”總結在方艙內的工作,秦曉菁說,在這里工作還是很忙碌的,“有的患者有慢性疾病,也有患者到了方艙醫院后發現自己有早孕的情況,這些都需要醫生給予格外的關注。”

    秦曉菁是上海姑娘,愛好繪畫,也是一位樂觀主義者。除了在防護服上畫“鯨”,她還在隨身攜帶的小背包上畫著消毒液噴灑的卡通形象,寫上“加油”等對病人鼓勵的話語。

    方艙內有不少少年兒童,上網課、休息之余,秦曉菁還會教他們繪畫。孩子們最喜歡畫的形象是“大白”,經過簡單的幾句指導,孩子們所畫的“大白”立馬傳神了很多。

    通勤車從方艙醫院開往醫療隊駐地,車上都是結束一天工作的醫護人員。道路兩側,滿目蒼翠,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秦曉菁看著窗外,從車窗玻璃的反光中,可以看到護目鏡在她額頭上留下的淡淡痕跡。車窗外景色飛馳而過,她的思緒回到兩年前。“那時因為孩子剛剛出生,沒能參加援鄂醫療隊,不得不說是個遺憾。這次在上海,我會守護著家鄉一起戰斗。”

    關鍵詞: 上海臨港 新華每日電訊 醫護人員

    責任編輯:Rex_01

    推薦閱讀
    亚洲精品不卡视频| 亚洲美女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亚洲97se亚洲综合在线|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 日本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 亚洲人成电影青青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线观看不卡| 在线免费观看亚洲| 911精品国产亚洲日本美国韩国| 亚洲一区二区电影|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网站|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小说区| 青青草原精品国产亚洲av| 亚洲综合婷婷久久| 亚洲黄色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麻豆| 亚洲综合激情九月婷婷| 亚洲精品免费在线| 亚洲videos|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小说| 亚洲一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乱色伦图片区小说| 亚洲AV无码资源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 久久被窝电影亚洲爽爽爽| 亚洲va国产va天堂va久久| 亚洲福利视频导航|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京东传媒| 亚洲欧洲精品在线| 亚洲av永久无码嘿嘿嘿 | 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结合| 在线观看日本亚洲一区| 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影院 | 亚洲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中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亚洲精品欧美综合四区| 无码国产亚洲日韩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