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4月22日電(記者 劉坤)“岷江上游是成都平原的母親河,天府之國的生命之源,養育了兩千多萬人,成就了繁榮富庶欣欣向榮的成都,可見做好岷江上游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義。”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陳慶恒說。
圖為4月18日在成都市郫都區安寧村拍攝的徐堰河。(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今年80歲的陳慶恒,1961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四川分院科學技術學校生物班,后進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長期從事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價、植被生態、生態農業等工作。
工作之初,陳慶恒從采集植物標本做起,參加了四川省科學技術委員會(現四川省科技廳)扶持的四川植被調查與研究,這讓他幾乎跑遍了青藏高原東緣和四川盆地。
4月14日,陳慶恒在辦公室整理資料。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上世紀80年代開始,陳慶恒將工作重心放在了岷江上游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水資源與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農村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
他常年連續收集岷江上游水、土壤、氣候、生物多樣性的基礎數據;研究岷江上游防護林體系工程技術;研究岷江上游典型退化山地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參與岷江上游大溝小流域生態恢復重建……
2006年,已經65歲的陳慶恒延期退休,可他退而不休,繼續工作,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一直返聘他,直到2021年。
“我們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保工作,這使得岷江流域生態不斷優化,現在我的工作重心轉移到岷江上游農村面源污染防治上。”陳慶恒說。
在成都市郫都區安寧村,徐堰河從這里流過,這里是成都市的重要水源地,陳慶恒在這里結交了不少朋友。
4月18日,陳慶恒在觀察徐堰河水質。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從2019年開始,陳慶恒與成都城市河流研究會的同仁一起,力求將安寧村打造成農村面源污染防治示范點。
陳慶恒及團隊經常在安寧村為村民們開辦環保講座,幫助安寧村在垃圾分類投放站旁修建堆肥池,并教會村民如何制作酵素,如何使用酵素處理廚余垃圾,使廚余垃圾轉變為有機肥料。
4月18日,陳慶恒(右)在指導安寧村綠色鄉村營造師羅光建如何高效堆肥。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經過3年努力,安寧村村民的環保意識不斷提升,村里的環境不斷優化。村里成立了護水隊,設立了綠色鄉村營造師崗位。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陳慶恒依然奮戰在科研一線。吃農家飯,辦農家事,是他的工作和生活常態。
“60多年的科研經歷,我到了現在這個年齡階段,有一種特別強烈的感受,就是在我的余生要把知識和經驗貢獻給社會,貢獻給我們的老百姓。”陳慶恒說。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