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卡塔爾世界杯決賽于北京時間12月18日晚進行,比賽現場要播放中文歌曲。此前,國際足聯通過微博組織投票,球迷需要在周杰倫的《蝸牛》和林俊杰的《心墻》中選出其一。投票結果,林俊杰的《心墻》以71.3萬票成功勝出。而本屆世界杯的季軍戰現場,則播放了張杰演唱的《逆戰》。
這不是世界杯上第一次播放中文歌曲,4年前的俄羅斯世界杯曾播放五月天的《倔強》,也是通過投票的方式選擇的。國際體育賽事現場播放中文歌,并非“搞特殊”。東京奧運會女排小組賽最后一輪,中國女排3-0擊敗阿根廷后,場內響起了《陽光總在風雨后》。據網友不完全統計,東京奧運會賽場上先后出現了時代少年團的《少年時代》、筷子兄弟的《小蘋果》、鳳凰傳奇的《最炫民族風》、TFBOYS的《青春修煉手冊》等中文流行歌曲。而作為國際體壇最具含金量的賽事之一,近年來FIFA會在每屆世界杯1/4決賽結束后,通過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在全世界各個國家征集暖場曲目。作為聯合國官方語言,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之一,中文演唱的歌曲自然不會缺席。因此,就算中國隊已經好多年未能殺進決賽圈,近幾屆世界杯上的中文歌曲一樣能燃爆中國球迷的熱情。
體育與文化、藝術一樣,都是無國界的。世界杯首先是足壇盛事,但它也有超越足球的一面。從主辦方的角度,賽前與比賽間隙播放音樂,既是調節運動員心情和比賽氣氛的放松手段,同時也是利用音樂營造的聽覺空間向賽場內外及電視機前的各國球迷致敬。通過這種做法,一方面強調了多元包容、平等參與的價值觀,體現了以現代奧林匹克精神所代表的人類發展潮流和方向,另一方面,“海選”世界杯賽場歌曲,無疑也是一種宣傳推廣、提升FIFA和世界杯品牌價值的手段。
本屆世界杯除了中文歌曲,其他一些“中國元素”也令人矚目。場館基建過程中有大量中國公司、中國工人的參與,這自不必說,廣告、觀眾……也到處都閃現中國的身影。說實話,看到場邊廣告牌有“萬達”“海信”等中文,還好理解,畢竟是中國企業嘛,但連麥當勞廣告都有中文,這個還是比較牛的。看來不僅是組委會,連贊助商也不放過任何機會,通過電視轉播畫面向遙遠東方的球迷隔空致敬。數據顯示,在2018年世界杯期間,中國球迷觀看量超過6.5億人次,為世界第一。發展到今時今日,體育與商業早已密不可分。在這一點上,球迷的購買力構成了世界杯能見度的硬實力。
當然,體育賽場上要贏得對手和觀眾的尊重,并不是購買力決定一切。中國元素的在場,彌補了中國隊缺席的遺憾,某種程度上也彌補了球迷內心的失落感,但要真正在世界杯上揚眉吐氣,最終還是要靠本國球隊殺入決賽圈并取得好成績。毋庸諱言,中國球迷目前暫時只能以女足為傲。在男足再次殺入世界杯的夢想實現之前,球迷可以做的,就是觀看比賽、參與討論、分享快樂;除了熱情,也要做到文明、理性和友善。在卡塔爾現場,日本球迷在日本隊賽后主動清潔觀眾席場地的舉動被世界各大媒體報道、點贊,希望當中國隊有朝一日出現在世界杯賽場上時,中國球迷能有更好的表現。 (呂德為)
責任編輯:Rex_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