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相鵬是我認識的畫友中對書畫藝術懷有極高熱情又肯身體力行下苦功夫的青年畫家。他的這種創作動力和對書畫的酷愛,也許是受家族大環境和文化氛圍的影響,其大伯和叔叔都是著名的畫家,并都在省內著名高等藝術院校任職,使其幼年時便對繪畫耳濡目染,鑄就了他一生的筆墨情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山水畫在表達物象上,深受“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追求“似與不似”的審美尺度。宋代蘇軾就提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故凡于欺世盜名者,必托名于無常形”的觀點。齊白石提出“似與不似”的美學概念,認為:“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這些觀點表明了中國畫以意造型,追求“似又絕不似”的境界,就要對自然物作主觀的處理,即加進了畫家的“意”。為了更充分傳達意趣,甚至可以超越客觀物象,因此意象造型所創造出來的形象已不再是客體本身,而是主客體的融合升華,是一種精神的符號和情感的形式,即是抽象的也是具象的。
作為中國畫的組成部分山水畫的發展日新月異,畫家們繼承了傳統寫實性的鉆研精神,更加注重主觀意象內涵,主觀與客觀的融合,以求筆墨、形態、意味等形式表現的多樣性,力爭達到山水畫寫意性的最高體現。
相鵬的山水作品,無論是在表現形式技法上,還是在筆墨構圖上都充分地體現了一種以平和的心境、心態、心意在表現畫面的美感,畫里畫外均透露著他特有的心理感應和自然生命的體悟,而這正是推動他的藝術不斷向前發展的內在動力。他的作品總是給人一種工而不繁,放而不狂、柔中有剛、靜動交織,相得益彰,于松動中見靈秀,恬淡祥和的美感。
除此之外,他的畫面又能營造一種動感和空靈的境界,率意的用筆與對墨色的敏感,使畫面在單純中顯豐富,在變化中見整體。在堅實的造型與筆墨的基礎上,盡情的發揮,充分地表現了“率意寫心,從容自然”的特點。畫家著力于把繁復茂密的層次,一枝一葉的變化,都化作一種整體空靈開闊的境界,從而傳達出一種雋永、悠遠、靜謐、優雅的心境。他的作品以清新、淡雅之感為己抒懷。
在他的作品中,無論條屏還是團扇,都讓我們體會到畫家的不同心境、語境和不同感悟。他為山水寫照,實是寫畫家之心,“緣物寄情”。可謂是“中得心源”。
他可貴之處,在于他在觀察自然、體驗自然中,以物我互動的方式引發創作靈感,在簡單和單純之間、粗獷與粗糙、精湛與精細藝術表現之中找到自我的表現方式,認識自我。有了這種認識,畫家能以特殊的形式語言,營造意象與內心意緒的表達,顯示了他對藝術創造與眾不同的理解與認識。把個人主觀意愿、精神體驗、視覺經驗及藝術技巧有機的融合在畫面里,滲透于藝術創作中,使作品體現出在繼承傳統中融入現代。
他隨著藝術觀念與表現技法上的日漸成熟,在心靈上更是不斷的得到升華,從而具有了一種無窮的動力與潛力。相信他在未來的藝術探索中,以扎實的基本功和鍥而不舍的敬業精神,在已經取得的成績基礎上,走的更遠、更高。
在山水畫中,無論是客觀寫實,主觀寫意,最終都應以重寫意性為最終目標,向更深層次發展,講求筆墨情趣、強調神韻,情蘊胸臆,墨凝筆端,不受客觀物象的羈絆和天地萬物的拘束,終歸于自然而然的境界,唯是山水畫藝術的真正內涵。
盧相鵬,1982年生,濟南人,中國致公黨員。畢業于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藝術學碩士。現為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藝術設計職業學院講師,山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
(本文作者:王永平,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書畫博士委員會副秘書長。)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