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既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機消費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機生產國。
2020 年,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全國手機產量超過 14.8 億部,而 2015 年巔峰時期這一數字曾來到 20 億部。
縱觀 20 多年來中國手機制造產業的發展,其實就是全球手機產業格局的一面鏡子,見證了諾基亞、摩托羅拉的悔恨,喬布斯、余承東、雷軍的輝煌。
有人說,世界手機看中國,中國手機看廣東。從 90 年代中國手機制造產業開始萌芽,到 21 世紀初期的野蠻生長,到如今成為世界手機制造中心,廣東都有見證,并幾經沉浮,成為毋庸置疑的霸主,一省占據全國四成以上產量。
從諾基亞摩托羅拉主導的代工生產,到白牌山寨機的野蠻生長,再到國產手機一步步走到舞臺中央,以廣東深圳為代表的珠三角、以浙江為代表的長三角和京津地區輪番登場成為手機制造產業中的主角。
中國手機制造產業的崛起、廣東抓住機遇的成功逆襲,都十分值得品味。而未來十年乃至二十年,中國手機產業這條大船,又將要駛向何方?
01. 京津的輝煌見證功能機王者的榮光
90 年代中期,中國手機制造業還處在萌芽期,那時全國手機產量不過 400 多萬部,本土手機品牌根本無從談起,手機生產基本以給海外巨頭代工為主。
90 年代中后期,全球手機市場還是以諾基亞、摩托羅拉這樣的老牌手機巨頭為主導,因此承接二者手機工廠的北京和天津就成為了這一時期手機產量的主要貢獻力量。
1996 年,天津大幅領先其他省份,手機產量超過 200 萬臺。這一年,摩托羅拉在天津的手機工廠還在開足馬力生產。
這一時期,天津成為中國第一個手機制造的集中地,而京津地區也成為了中國手機生產的主導力量。
與此同時,諾基亞也迎來了自己的人生巔峰。1995 年諾基亞手機業務全線爆發,訂單量暴漲,在當年創下了 10 億美元的利潤新高。1996 年,諾基亞實現了全球出貨量第一,成為了真正的全球手機霸主。
從 1996 年到 1997 年底,短短一年,中國手機產量從 400 多萬部暴漲至 5000 萬部,翻了將近 13 倍,以北京、天津、廣東、上海、浙江、江蘇為代表的省份甚至都有幾十倍的產量增長。
但在一片繁榮背后,沒人會想到,這樣蓬勃的功能機時代,即將迎來自己的夕陽。
當然,通過給海外品牌代工,中國手機制造業也積累了原始的技術和經驗,1997 年,東方通信建立了中國的第一條手機生產線,并且還在美國硅谷建立了自己的手機研發基地。
當時東信最大的業務就是給摩托羅拉做手機的代工生產,僅東信一家就有 150 多萬部的生產規模,一度占據了市場六分之一的份額。
中國手機產業初期發展的困難與 80 年代末政策的嚴格管控也有很大關系。
不過事情很快迎來了轉機,1998 年國家出臺了《關于加快移動通信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開始給手機生產頒發牌照,當時信產部一共發出了 49 張牌照,擁有手機牌照的企業一共有 38 家。
政策的放寬帶來了許多國產手機項目的上馬。這里不得不提到波導這家公司,在當年的“BP 機時代”,波導的名字無人不知,因為這是唯一一個能和摩托羅拉抗衡,擁有自主研發的 BP 機的企業。
盡管當時 BP 機還賣的很火熱,但波導掌門人徐立華似乎嗅到了一絲危機,果斷開始轉型,1999 年,波導迅速殺入了手機市場,在同年 9 月取得了手機生產牌照。
“波導手機,手機中的戰斗機”,成為了那個年代人的共同記憶,后來甚至被化用在了 2007 年趙本山和宋丹丹的春晚小品中。
2000 年,波導成為了銷量第一的國產手機品牌,手機產量達到 92 萬臺,隨后的兩年里,波導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國產霸主的地位,總銷量緊隨摩托羅拉和諾基亞之后。
也正是在 2000 年,全國手機產量達到了 8000 萬部的規模,北京仍然保持第一,但廣東奮起直追,產量增長迅速。2001 年,廣東、天津的手機產量先后超越了北京,也在這一年,中國手機產量正式突破了 1 億部大關。
不過在當時,國產品牌手機即使是龍頭,其出貨量規模跟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巨頭也完全不在一個量級,外資品牌仍然占據著市場的絕對主導。
盡管如此,面對國產手機品牌的崛起,外企采用了慣常策略:降價打壓,一度以“腰斬”的幅度降價促銷。并且摩托羅拉還與廣東移動中山分公司聯合推出了中國首款“運營商定制機”,進一步強化渠道控制和營銷宣傳。
在這一時期,運營商定制機的興起也帶動了廣東手機制造業的發展。當然,摩托羅拉手機生產的主場仍然在天津。
2002-2003 年廣東繼續擴大手機產量領先優勢,2003 年全國手機產量接近 2.4 億臺。但在 2004 年,北京、天津手機產量增長迅速,反超廣東位列第一、第二,北京手機產量接近 9000 萬臺。
北京此時也是諾基亞在中國最重要的手機生產基地,2005 年諾基亞中國工廠“四合一”,北京亦莊的諾基亞首信通信公司,成為了新重組成立的諾基亞中國生產總部。2004 年左右,諾基亞一直是中國手機市場份額第一。
02. 山寨機崛起、華強北誕生,國產手機分湯吃肉
2003 年,諾基亞 1100 全球銷量突破 2 億臺,2009 年,諾基亞手機出貨量達到 4.3 億部,甚至在 2010 年第二季度,諾基亞在移動終端市場的份額仍然還有 35%。
危機往往就蘊藏在安逸之中,十幾年的“獨孤求敗”,讓諾基亞略顯老將的疲態,動作也有些遲緩了。
2007 年,對于全球手機行業來說,是關鍵的一年。在此之前,不論是操作系統軟件還是芯片硬件,中國手機廠商都與諾基亞這樣的巨頭之間存在幾乎“不可逾越”的差距。
2007 年 11 月,谷歌與全球 84 家硬件制造商、軟件開發商及電信運營商組建了開放手機聯盟,共同研發改良 Android(安卓)系統。這一次中國手機廠商終于有了和世界品牌在軟件技術上站到同一起跑線上的機會。
而就在這一年,iPhone 誕生,用一種嶄新的全屏觸控交互方式和后續出現的 App 商店,開啟了智能手機的一個新的時代。與此同時,HTC 因為早早擁抱安卓系統,快速崛起,并且大力推廣觸屏智能手機。
▲2007 年喬布斯發布第一代 iPhone
2007 年 10 月,國家取消了一個長達 9 年被稱作“手機牌照”的制度。此前生產手機需要牌照,而這個牌照有三大門檻:2 億以上注冊資金、連續經營兩年以上、有研發能力和環保認證,將許多躍躍欲試的企業攔在了門外。
取消后,監管部門對手機制造企業將實施手機入網質量檢測與消費者投訴監控,總體上就是在保證手機產品質量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企業入局的門檻。
就在這一年,在海的對岸,一家名為聯發科的中國臺灣地區芯片廠商,推出了一款可以洗牌整個手機市場的廉價芯片,即 MTK 手機芯片“Turn-Key Solution”。
▲聯發科創始人兼董事長蔡明介
天時、地利、人和。就在這樣的時代洪流中,以“超豐富功能、超低價格”為特點,增長迅猛的白牌“山寨機”來了。
2007 年之后,山寨手機如雨后春筍一般席卷中國手機市場。在此之前,中國手機產業主要都是以貼牌生產或者合資為主,銷量上也存在感微弱。
聯發科的芯片成為了山寨機的核心,他們的 MTK 手機芯片集成度極高,集成了拍照、音樂播放、屏幕觸控、藍牙等功能,并且主板、芯片等硬件和系統軟件打包在一起,手機廠商幾乎只要套個手機殼,加上電池和屏幕,就能做成一部智能手機。
別看山寨機做工粗糙,但功能卻很強大,價格也僅僅是很多外國品牌手機的一個“零頭”,顯然,對于當時的中國市場來說,這樣的產品是極具殺傷力的。
從 2008 年到 2013 年,山寨手機的年復合增長率為 11.7%,大大高于正規手機同期的 4.4%。在印度、俄羅斯、巴西、南非等新興市場,山寨手機尤其盛行。
而廣東在這場山寨機大潮中成為了“橋頭堡”。
2005 年,全國整體手機產量達到 4.7 億臺,2006 年北京擴大領先優勢,產能來到 2.2 億臺,廣東反超天津位列第二,全國總產量約 5.5 億臺。
而一到 2007 年,廣東手機產量開始迅猛增長,2008 年反超北京成為手機制造第一大省份,2009 年其優勢進一步擴大。
廣東深圳華強北 —— 中國電子第一街。這里見證了中國手機業的發展史,也推動著中國手機產業的發展,更是山寨手機賴以生存的肥沃土壤。
其實華強北曾經是廣東福田區里的一片工業區,聚集了生產電子、通信、電器產品的商家,高峰時曾擁有 40 多棟廠房,商業區總面積達到 1.45 平方公里。
華強北路上的沿街商店達到 700 多家,光是販賣電子產品的大型商場就有 20 多家,并且經營面積通常以 1 萬平方米起步。
當時商販們內心的真實寫照就是:“每天起床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華強北自己的店里來。”華強北這三個字,成為了感情、客戶、財富的代名詞。
良好的電子產業發展基礎、熟人、熟悉的渠道、濃厚的營商氛圍,以及開放的政策、臨近臺灣省和大港口的地理位置優勢,都成為了山寨機市場頗為看重的發展要素。
2007 年 10 月,中國電子市場價格指數在華強北誕生,使深圳成為中國電子市場的“風向標”、“晴雨表”。隨后在 2008 年被中國電子商會授予“中國電子第一街”稱號。
2010 年全國手機產量正式突破 10 億臺,廣東一省就貢獻了一半產量,產量接近 5.8 億臺,廣東手機制造中心的地位也基本確立,隨后幾年廣東產量優勢進一步擴大。
03. 中華酷聯時代國產手機唱主角,廣東成世界手機制造中心
不可否認的是,在山寨機野蠻生長的幾年,傳統外資手機巨頭仍然占據著市場份額的絕對主導。2010 年前后,諾基亞、LG、三星、摩托羅拉等海外品牌仍然是中國手機市場的主流玩家。
山寨手機市場雖然火爆,也給國產手機發展打下了一定基礎,但國產手機真正走到舞臺中央,還要等到 2011 年,而頭部國產手機廠商,則大多來自廣東。
2011 年,曾經穩居寶座的諾基亞、LG、摩托羅拉、黑莓、索愛等品牌紛紛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份額下滑。此時,蘋果、HTC、中興、華為等品牌迎來了自己發展的契機。
也是在這一年,第一次有中國品牌進入了全球手機市場銷量前五,中興力壓索愛、HTC、摩托羅拉和黑莓,以 3.2% 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五,當時華為排名第八,市場份額 2.3%。
毫無疑問,對于中國本土市場政策和市場風向的把握,國內廠商要更有心得。
“中華酷聯”(中興、華為、酷派和聯想)為代表的中國廠商基本鎖死了千元智能機市場,在中低端機市場中,他們積極與運營商合作,吃準了補貼的紅利。
2011 年左右正值國家大力推廣 3G 普及的高潮,運營商們也在激烈爭搶 3G 用戶,給手機廠商們的補貼也非常“大方”,截至 2011 年 12 月底,三大運營商終端補貼總額已經接近 600 億人民幣。
通過補貼,運營商們希望讓更多人用上自己的電信服務,而千元機這類市場用戶拓展速度最快、對價格最敏感的就是運營商們的最愛。
甚至得益于一些補貼政策,“充話費送手機”已經成為了常態,只要預存一兩年話費,就可以直接把手機帶回家。
同一時間,中興、華為、酷派、聯想等廠商紛紛采用“機海戰術”,幾乎大街小巷每一個運營商的柜臺都擺滿了琳瑯滿目的國產手機,鋪貨量達到了空前規模。
除了價格極具誘惑力,相比海外品牌,國產品牌手機不論從處理器、存儲規格、拍照能力還是電池容量等方面來看,都更有優勢。國產智能手機憑借“性價比”迅速淘汰了功能機。
2013 年,全國手機產量達到了 16 億部,僅廣東一省就占去了 8 億部,中興、酷派的總部坐落于廣東深圳的南山區,而華為則成為了深圳龍崗區的代表,僅廣東一省,就擁有中華酷聯四強中的三家。
提到性價比,2011 年 8 月 16 日,雷軍用 1999 元的小米 1,將“性價比”烙印在了那一代對手機感興趣的年輕人心中。而兩年后推出的紅米手機,則將性價比做到了極致,“為發燒而生”成為了小米的代名詞。
2013 年,小米手機銷售量達到了 1870 萬部,而此時距離雷軍創辦小米僅僅過去了兩年。
2008 年、2011 年,段永平的兩大弟子陳明永和沈煒先后將 OPPO、vivo 帶入手機市場,鋪遍大街小巷的廣告、綠色和藍色的標志性吉祥物,品牌營銷成了 OV 的主打,而線下渠道也逐漸成為他們崛起的基礎。
OPPO 和 vivo 都坐落于廣東東莞長安鎮,兩者的手機制造基本上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也有自己的手機工廠,對廣東手機產量的貢獻也逐漸提升。
伴隨著國產智能手機崛起的,還有安卓系統的普及。2013 年第二季度,安卓系統占據全球八成市場,安卓手機總銷量為 1.77 億部。
面對智能手機和安卓系統的浪潮,巨頭諾基亞選擇找微軟開發 Windows Phone 操作系統,雖然界面新穎,開始吸引了不小的關注,但面對功能強大、豐富且高度自定義化的安卓,仍然心有余而力不足。
2013 年,微軟宣布以 54.4 億歐元收購諾基亞設備與服務部門,但最終在三年后,諾基亞將 Nokia 品牌授權給了 HMD 公司,通過富士康代工生產。就此,諾基亞逐漸成為了手機市場的“Others”玩家,將主營業務又轉回了通信業務老本行。
市場的淘汰速度,快的讓諾基亞來不及反應,并且不留一絲情面。看看三年前,再看看三年后,諾基亞 CEO 奧利拉不禁發出了那句經典的感慨,“我們并沒有做錯什么,但我們還是輸了。”
04. 蘋果“一機之力”帶起河南,手機產量三級階梯
時間來到 2014 年,我們可以看到河南和重慶的手機產量增長迅速,先后超越北京成為第二、第三,兩個省份在 2015 年產能均超過了 2 億臺。
2015 年全國手機產量正式突破了 20 億臺,產量呈現“三級階梯”,第一梯隊廣東遙遙領先,占據近一半產量,約 9.4 億臺;第二梯隊為河南和重慶,共計約 5 億產量;第三梯隊為江西、北京、湖北、山東、江蘇、天津、浙江等。
前三省占據了 70% 產量,手機的產能變得越來越集中。這背后,手機代工模式的發展是主要因素之一。隨著手機出貨量達到十幾億的級別,單一廠商的自家工廠難以滿足所有需求。
手機代工需求也愈加凸顯,富士康、比亞迪、偉創力等廠商成為了手機品牌的代工首選。尤其是以富士康為代表,蘋果的 iPhone 系列手機約有八到九成都由富士康代工,河南鄭州就是富士康最核心手機代工廠之一的所在地。
2016 年全國手機產量首次出現下降態勢,一年內減產了約 1 億臺,總產量跌破 19 億臺。2017-2018 年四川手機產量增長明顯,超越北京成為第四。
重慶和四川手機產量的崛起,跟政策的扶植有非常大的關系,兩個省份都大力引進電子制造企業和高新技術產業。vivo、OPPO、金立、百立豐等廠商向重慶聚集,在 2016 年國內最大手機零售商迪信通也將總部落在了四川。
05. 起于代工、成于自主,將核心技術攥在自己手里是下一步
觀察中國手機產量的變化以及區域分布的變化,是非常有意思的,從中可以看到無數品牌的興衰迭起,能夠看到中國手機產業從“給他人做嫁衣”到如今國產品牌成為國內市場的核心,甚至在全球市場也爭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隨著技術的進步、工業的完善,產量似乎已經不再是問題,中國手機品牌,也將目光逐漸從“量”轉向了“質”。過去是海外芯片和系統的開放成就了國產手機初期的發展,而今天,芯片和系統也成為了國產手機發展的枷鎖。
手機產量從 2016 年開始一路下滑到 2020 年,也說明手機市場的紅利已經基本吃盡,存量市場的廝殺變得更加硬核,甚至是“血腥”。所有中國手機廠商,也將重心都提早轉向了自研技術的攻堅上。
但不論是華為芯片受制造工藝限制難產,還是操作系統底層始終難以突破安卓的條條框框,我們都能看到,在基礎科研技術方面,中國科技企業依然任重而道遠。
06. 結語:中國手機產業從制造基地轉向智造源地
過去 20 年,中國手機產量完成指數級增長,從百萬部發展至數十億部,成為世界手機制造中心,并構建了目前來看最全面的手機產業鏈。
期間,以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地區為代表的主要手機產區抓住機遇實現跨越式的增長。從京津雙雄到京津廣三國殺,再到以廣東為中心的“一超多強”格局,中國手機制造產業從北向南轉移。廣東也不斷磨礪成長,最終穩固自身霸主地位。
中國手機品牌開始走向全球,在全球 TOP5 的手機廠商中,小米、OPPO 和 vivo 占去了三位,并且勢頭正盛。但我們也能清晰的看到,在芯片、操作系統等核心領域,對于核心技術的把握仍然是廠商們努力的方向。
在中國成為全球手機產業的“宇宙中心”之后,中國手機廠商逐漸走到舞臺中央,下一步必將經受更嚴苛的考驗。誰會成為下一個三星、蘋果,又是否會有人成為下一個諾基亞?我們靜觀其變。(作者 云鵬)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