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養從表面上可以理解為素質和教養,主要是指一個人的修習涵養。因而素養教育本身也就是素質教育的體現和結果,作為現代教育的目標和方向,素養教育也為各國所推崇并成為全球趨勢,就是要不斷提高每個人的“勝任力”或“能力”,比如學習和掌握知識的能力,還比如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在外部環境不斷變化下的適應改造和運用能力。
素養是一個綜合性概念并包含了很豐富的內涵,在有限的教育時間內,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而加強一個人的核心素養的培養就非常重要,知識、技能與態度三者之間一個都不能缺少。在基礎教育階段,國家核心素養課題組歷時三年,并經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審議,最終確立了六大學生核心素養,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加強未來素養教育就顯得重要而迫切。
實施素養教育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工程,既要尊重當前教育的現狀,又要結合未來的趨勢進行必要的調整和改革。時下最大的困境在于如何教的問題,也就是在明確方向的同時,為教育教學找到具體的實施策略,把素養教育清潤到日常細節中,抓住教育中最核心的東西,把普適化教育與個性化、差異化結合起來,在提高綜合素質的同時注重因材施教,讓每一個人既可以從別人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又有別其他人的獨特性能力。
時下教育最大的問題在于,教育以“誰為導向”出現了偏差,傳統應試性教育和應試化的素質教育,是以教師為代表的教育工作者為主,怎么教、教什么都由單方面決定和主導,就造成了意志的強加和方式的簡單化,通俗來說就是填鴨式地單向灌輸,而沒有雙向互動,更沒有根據學生的個人特點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策略,更沒有尊重學生的意愿、特點和個性,采取差異化的處理方式,致使教育內容高度雷同化,教育成果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體現。
在教育領域也有供給與需求的關系,是以供給為主導,還是以需求為主導,在結果上完全不同。供給為主導,就是家長化和強制式,很難兼顧和考慮到需求方面的愿望和特點,在模式上也會僵化和呆板,無以作出有效的改變。反之,以需求為主,每一個人的個性化需求和特點就會得到尊重,并獲得積極的反饋。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教師要理解素養教育,教育要實現素養教育化,若教有不得,則應反求諸己,教育始終以學生為主,和以學生成長為需求,素養教育才會真正得到落實。
正如專家所言,未來的創新經濟更多的是需要想象力、內在驅動力、設計的思維和更多的智慧。個人要適應社會,國家要抓住發展風口,教育在其間扮演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加強未來素養教育要“以學生為本”,這是時下教育改革的出發點,也是未來實施素養教育的落腳點。(作者:堂吉偉德)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