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將至,“孩子誰來看”的難題再次困擾家長。近日,北京、上海、武漢、泰安等多地出臺政策推行小學暑期托管服務。雖然各地的政策細則有所不同,但形式上都以學校托管、社區托管為主,強調公益和自愿原則,不組織學科培訓和集體授課。
不得不說,暑期托管服務的推行,讓家長迎來了真正的“減負”。一方面,解決了假期農村留守兒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中低收入雙職工子女誰來照看的難題;另一方面,也減少了孩子假期參加校外培訓的開支,減輕了家庭支出負擔。同時,學校或社區提供托管,不僅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暑期學習場所,一些藝體科普活動的開展,也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可謂一舉多贏。
托管服務的初衷自然是好的,不過在家長的一片叫好聲背后,也有一系列擔憂伴隨而生。比如怎么避免暑假變成“第三學期”、如何保障教師的休息權等,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將影響著托管服務的推行效果。
對此,“公益”和“自愿”的原則能否堅持住且不變味,尤為關鍵。托管服務既然主打公益性,就不該是學校或社區單方面的事,應該調動起各方的積極性,引入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進來。比如師資管理人員的配備,除自愿參加服務的在校教師和社區工作者外,可以以政府名義招募社會志愿者,采取外聘在校大學生、購買第三方服務等方式解決,這樣既可避免讓學校和社區負擔過重,又能為符合相關要求的社會人員提供鍛煉和服務的機會。
此外,參加暑期托管對孩子和教師來說,都該是自愿的選擇。對于由學校承辦的托管,要嚴禁給孩子布置學習任務和進行課業講授,并完善舉報和監督機制。同時,教師的志愿服務也不該納入學校工作考核,不得同評優評先條件直接掛鉤,以防將主動申請的“自愿”,變質成不得不為的“強迫”;把為家長“減負”的服務,辦成了給孩子和老師“加壓”的負擔。
孩子們的暑假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托管服務也只是為一些分身乏術的家長提供了一項照看孩子的選擇。隨著推行實施的城市越來越多,假期托管的問題和不足也會漸漸顯露。不過,只要堅持公益和自愿這兩點原則不變味,在政府、家校和社會各方的合力推進下,定會把托管服務辦成令人民滿意的教育實踐。(記者孫華飛)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