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落盡,市值萬億的K12(基礎教育)市場正在快速轉型。資本市場的反應最直接,與股價最高點相比,國內部分教育類公司(美股、港股上市居多)跌幅超過九成。不可避免地,裁員、轉行是整個教育培訓行業必須面對的問題。
據媒體公開報道,高途,好未來、猿輔導、新東方、掌門1對1、火花思維、豌豆思維等教育機構,正在進行裁員,一場職業大遷徙正在發生。筆者身邊就有數位當初選擇進入這一行業發展的碩士同學,焦慮之情溢于言表。如何幫助這些教育從業者再就業,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短期問題。
區別去看,不包括計劃這個暑期簽約(多被推遲或者取消)的畢業生在內,對于不少這個行業的初來者來說,這是他們本科、碩士畢業后的第一份職業,不足半年或者一年,無法像有些年限長的同事有可能獲得N+2乃至更多的離職賠償。而對于這個行業的老人來說,多數還算是吃到了這幾年行業在資本加持下狂飆突進的紅利。財大氣粗后的平臺,有足夠的錢去吸引人才,行業薪資也高于平均水平。
整個從業人數規模巨大,但事實上蘊含了行業急速擴張和未來結構性調整的矛盾,一旦行業的泡沫被戳破,從業者不得不面對如今的轉型現狀,可謂眼見起高樓,眼見高樓塌。
數據顯示,我國教育培訓機構在70萬家以上,K12從業人員超過1000萬人。這一人數與1000萬義務教育階段在校教師體量相當。實事求是地說,對于其中大部分從業者來說,轉型和破圈有難度。年輕人可以去考研、留學、考公(公務員),但說起來容易,實際上岸有幾人?
至于“回游”到學校,公辦學校老師不僅要具備教師資格證,而且需要有編制,編制從來都緊缺,需要定向考取,一些地方難度之大不亞于考研、考公,因此也有了考編的稱謂。遑論行業里面還有一些從業十余年,完全錯過教師編制受限年齡的老員工。
至于原來從公立學校跳出來進教育培訓行業的老師,現在再想跳回去,亦難比登天。而私立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同樣面臨不確定性,自然無法成為他們再就業的放心之選。因此,教培行業人員的再就業問題,不得不予以重視。
“自救”是他們的主題詞,但渠道有限。個人去打私人家教、小班教學這種“擦邊球”,違法違規風險高企。目前來看,既有一定的職業道路延續性,不至于荒廢“手藝”,又比較現實的一條K12老師主流再就業道路,便是轉型去素質教育、留學教育、成人教育、職業培訓等賽道(K30,成人、職業教育),不過K30賽道在今后的擁擠已經可以預見,能否容納這么龐大的就業體量,值得思考。
不過,基礎教育階段的晚托,還有不久之前已經引發小學生假期生態質變的暑期托管,倒是有用武之地,也正是用人之際,但展業頭緒尚未厘清,成熟模式尚未落地。此外,K12從業者能否依靠智能教育硬件作為流量平臺,把內容和服務變現,或者直接作為內容供應商與華為、字節等平臺合作進行教育硬件生產,也是極具想象力的營收模式。一言以蔽之,K12從業者的再就業問題應當直面,也必須直面。(魏敏 )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