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望謨縣緊扣鄉村振興目標要求,探索果園、茶園、菜園、家園、樂園“五園”同建新模式,協同推進產業發展、基礎建設、環境治理、文明創建等工作,助推鄉村振興開新局。
蔗香鎮火龍果園 岑志福 攝
擴規模,建優勢果園。充分利用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兩江一河”區位優勢,打破鄉鎮行政區劃界線,科學規劃發展芒果、百香果、火龍果等熱作水果產業,打造精品水果產業園。大力推廣“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種植模式,統一規劃地塊、水果品種、技術標準,確保種植規模化、規范化。利用水果的品質優勢和市場空檔期,線上線下銷售渠道聯合發力,提升種植效益。目前,全縣形成20萬畝精品水果種植產業園,完成無公害水果產地認證11個。望謨板栗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和省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
群眾在古茶基地采茶 岑志福 攝
樹品牌,建特色茶園。投資2.9億元在郊納鎮建設茶園基地,引進福建正山堂集團、貴州王母鐵紅茶葉開發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在郊納鎮建設大型綜合茶葉加工廠和3個小型加工廠,初步形成茶葉生產、加工體系。通過在貴陽、重慶、成都、寧波等地開設形象店、設置茶專柜和參加各級茶賽事活動,提升八步紫茶的影響力。目前,共流轉各類土地種植八步紫茶2.06萬畝。2019年被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首次授予“中國紫茶之鄉”稱號,2021年榮獲農業農村部頒發“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
板栗加工生產線 鄧忠勝 攝
分區域,建梯次菜園。根據東西部高山、土地面積寬等特點,在石屯、打易等海拔相對較高的4個鄉鎮,規劃種植蔥、蒜等附加值較高、經濟效益好的226類名優菜、野生菜。根據中部土山區地勢平緩、無霜期長的特點,在樂旺、大觀等海拔適中的4個鄉鎮,規劃連片種植竹筍類、果用類等產出量高、市場需求大的夏秋蔬菜。根據熱河谷地區土地肥沃、水源豐富等特點,在桑郎、昂武等8個鄉鎮推廣“菜—稻—菜”循環種植模式,規劃種植西葫蘆等25類生態蔬菜品種,構建形成早春蔬菜、延秋蔬菜、保冬蔬菜三大蔬菜產業帶。目前,共規劃種植各類蔬菜26萬畝,產量37.5萬噸,產值10.33億元,戶均增收1.9萬元。
精品蔬菜助農增收 岑志福 攝
重治理,建美麗家園。分民族特色類、小康示范類、文化旅游類、特色產業類、生態文明類五個類別,深入推進水電路房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基礎設施等級。結合每戶庭院布局,深入開展以整“五臟”、治“六亂”為重點的鄉村環境衛生整潔行動,引導農戶對各自庭院進行靚化改建。同時,形成“戶集中、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垃圾處理機制,農村糞污遍地、雜草叢生等衛生問題得到有效治理。目前,先后投入5000余萬元,對113個村莊實施規劃建設,成功打造了新屯、納王、甘萊等20個庭院靚化示范村,全縣建制村垃圾收集轉運率達100%。
城鄉新貌 岑志福 攝
育新風,建文明樂園。成立“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評議組織,以鄉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載體,依托道德講堂等平臺,由村兩委黨員干部、鄉賢能人、文藝骨干等組成志愿服務隊,開展文明家庭評選等思想教育活動。宣傳推廣全縣共識、黨政共擔、干群共商、全民共建、成果共享的“五共”治理模式,重點在建章立制、創新方法上下功夫,實現鄉村治理工作民主化、多元化、制度化、規范化。目前,共開展各類文明評選、宣傳等活動1359場次,征求各方面意見建議300余條,評選省級、州級、縣級文明家庭24戶、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28人。(望謨縣委改革辦)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