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瀘州市教育和體育局把學習黨史同總結經驗、觀照現實、推動工作結合起來,著眼師生家長群眾“關切期盼”和教育困境難題,以“三個聚焦”為抓手,齊心用力辦好教育民生實事,防止學習和工作“兩張皮”。
聚焦資源整合,優化校點布局
緊緊貼近“兩項改革”和城鎮化建設帶來的區域生源變化,積極回應社情民意和學生家長的呼聲,不斷推動學校擴容提質,形成“幼小初高”全學段教育鏈條,基本滿足轄區適齡兒童入學需求。一是補齊學位短板,破解城區“上學難”。推動普通高中進城進市、義務教育集中集約、學前教育普及普惠。主城區新建公辦幼兒園6所,增加學位2100個。新建、改擴建龍馬高中等普通高中2所、義務教育學校3所。二是加強寄宿供給,破解鄉村“上學遠”問題。針對農村部分適齡兒童“就學距離遠、安全隱患大、學習效果差”等問題,按照“升級提質一批、改建擴建一批、規劃新建一批”的思路,實施“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升級提質寄宿制學校14所、改擴建19所、新建14所,寄宿制學校面積從36.21萬平方米增加到40.07萬平方米。三是盤活閑置校舍,破解學校“空心化”。按照“公益為主、教育優先,綜合利用、分類解決”的思路抓好分類處置,規范閑置校舍的管理和利用,提高教育資源使用效益,全市完成53所“空心學校”、小規模學校撤并整合,改善鄉村教育教學資源分散和部分校舍閑置的問題。
聚焦質量提升,深化教育改革
在解決好“上學難”的同時,不斷實施教育改革,推動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滿足多元化教育需求,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上好學”的需求。一是試點推進集團化辦學改革。按照“試點先行、突出重點、分步推進、全面推開”的思路,推行“名校幫弱校帶新校”集團化辦學模式,成立“瀘州七中”“瀘師附小”等教育集團,從5個區縣和5所市屬學校中選派20名中層及以上優秀管理干部對口支教敘永縣、古藺縣,市內66所城區優質學校與115所薄弱學校、邊遠農村學校建立“一對一”聯盟。按照1個教師發展機構和1所鄉村中心校輻射周邊多所鄉村學校模式,建成10個鄉村教師學習共同體。二是全域推進“互聯網+教育”改革。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依托互聯網積極打造同步課堂,實現城鄉學校同步學習、同步教研、同步培訓,讓偏遠地區學生同步享受到優質教育。市區域同步課堂建設經驗受到國內外媒體廣泛關注,中央電視臺CCTV4《走遍中國》欄目來瀘州開展專題拍攝。古藺縣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單位。三是深入推進“五育融合”改革。將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堅持五育并舉,探索融合育人發展模式,推動教育方式、育人環境和教育體系高質量發展。江陽區正加快“五育融合”實驗區建設,積極爭創“五育融合”國家級示范區;納溪區被確定為全國首批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
聚焦教育生態,落實“雙減”工作
從踐行“兩個維護”的高度部署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管理和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工作,把減輕學生負擔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成才作為教育初心,扎實推動“雙減”政策落地見效。一是嚴管作業減“壓力”。印發《關于進一步規范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管理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實施意見》,對作業布置和批改提出六個“不得”要求,因校制宜,制定切實可行的作業管理實施細則,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環節,全市425所義務教育學校全部建立作業校內公示制度并出臺作業管理辦法,99.76%的學校學生作業時間控制達標,學生作業負擔明顯減輕。二是課堂內外增“效力”。建立完善課后服務保障機制,全市379所學校按照“5+2”要求開展了課后服務,實現了義務教育學校有需求的學生的課后服務時間的全覆蓋,參與學生45萬人。全域實施教學結構改革,全市課堂教學改革百花齊放,江陽區“自導式課堂”、龍馬潭區“活力課堂”、納溪區“育本課堂”等改革推進有力,優化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效率,確保“減負不減質”。三是齊抓共管聚“合力”。“雙減”政策出臺以來,教育、宣傳、政法、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齊心協力,全面從嚴管理校外培訓機構,全面規范校外培訓行為,服務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有效緩解家長的焦慮,叫停整改利用法定節假日、休息日開展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科類培訓,查處7所違規機構。引導校外培訓機構轉型發展,70余所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轉型、暫停營業或注銷,學科類培訓機構壓減率達30%。加強社會監督,公布市縣兩級投訴舉報電話,并對100余件群眾反映的問題核實回復,回復率達100%。
來源:宣思處
責任編輯:Rex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