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網財經4月24日訊(記者 杜丁)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的急性病毒性肝炎。免疫抑制患者感染HEV后,可進展為慢性戊型肝炎,甚至肝硬化。目前HEV已成為全球成人急性散發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因。
日前在“戊型肝炎預防和診療進展”論壇暨2023年5期重點號組稿會上,北京大學醫學部莊輝院士指出,慢性戊型肝炎是指患者的血液或糞便中HEV RNA持續陽性3個月以上,主要由HEV基因3型和4型引起。病毒主要經攝入污染的動物肉類或內臟、水產品及污染的水、或血制品傳播。患者臨床表現多為無癥狀或輕度癥狀,肝外表現患者(有肝病或無肝病)也可能發生慢性HEV感染。目前,慢性戊型肝炎多發生于免疫抑制(器官移植、血液腫瘤、化療或放療)或免疫障礙(HIV感染等)患者,其中實體器官移植患者發生慢性HEV感染較血液腫瘤患者更常見。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南月敏教授表示,2022年《戊型肝炎防治共識》(“共識”)的發布填補了我國戊型肝炎防治指南的空白,共識在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學、預防、診斷及治療等方面均給出了新的理念并提出了指導性建議,使臨床醫生有了更清晰的診療參考意見。“在預防方面,由夏寧邵教授帶領團隊研發成功的、全球唯一證實有效的戊型肝炎疫苗,也讓我們對加強戊型肝炎的防控充滿信心。”
作為重組戊型肝炎疫苗(大腸埃希菌)研發的領軍人,廈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夏寧邵教授回顧了疫苗研究的艱辛歷程,并重點介紹了疫苗自2011年正式獲批上市后長期的有效性及跨型保護的數據。研究顯示,相比于天然感染,HEV疫苗能夠誘發更多高效的中和抗體。HEV疫苗在孕婦、65歲以上老年人以及乙肝攜帶者等人群中均具有良好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當天,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系王麟教授、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尹鑫教授、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周乙華教授、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趙景民教授分別從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學、病原學、診斷、治療、預防等角度進行了全方位的“剖析”。
戊型肝炎預防和診療進展高峰論壇由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中華肝臟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主辦。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