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綠染貞豐。作為貴州省2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之一,這里既有田園山水低吟淺唱的鄉愁,也有金融“活水”潤物無聲的情懷。“十四五”開局以來,黔西南州分行聚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累計投放21.71億元,突出支持貞豐縣經濟社會發展,貸款余額達90.68億元,勾勒出一幅生態宜居、環境優美、產業興旺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資料圖)
強產業讓日子更“紅火”
貞豐縣地處珠江水系北盤江畔,北盤江河谷地帶,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濕潤氣候,非常適合火龍果的生長需要。時下,在該行690萬元信貸支持的貞豐縣泓楷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火龍果種植基地——龍之谷生態園,5000畝火龍果長勢喜人,即將迎來花期。
龍之谷生態園區位于貞豐縣白層鎮坡們村,是貞豐縣“一江三果”產業核心區,也是貴州省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園區精選臺灣優質火龍果品種,高標準建設配套設施,按照農旅一體化發展火龍果生態種植5000畝,打造“黔龍果”品牌,先后獲得“貴州省出品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黔臺農業合作示范基地”“貞豐縣扶貧車間”等稱號。
公司種植的“黔龍果”有機火龍果,果實外觀美艷、口感醇美,具有獨特的保健功效,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主要銷往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青島、嘉興、沈陽等地,產品市場前景廣闊。
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方式,公司將基地承包給合作社或農戶經營。基地產果后,由公司統一進行回收并與合作社或農戶結算,既調動了周邊群眾因地制宜勤勞致富的積極性,又增加了周邊群眾就業機會。如今,村民們滿懷感恩之心,忙碌在田間地頭,用勤勞的雙手回饋著大自然的饋贈,過上了火龍果帶來的“紅火”日子。
建管網讓飲水更安全
在貞豐縣的崇山峻嶺之間,一條條供水管網迂回延伸,連接著千家萬戶。貞豐縣水資源豐富,但“用水全看天”卻是該縣農村群眾過去生活用水的真實寫照。除集鎮所在地建有簡易的自來水廠外,該縣農村地區主要以小河流、地表水或山泉水為水源,供水更是難以保障。而現有供水工程大多建設年代早,建設標準低,工藝流程不全或水平落后,普遍無消毒設施和水質監測設備,水質合格率低,不能達到自來水供水標準。
為切實保障農村飲水安全,該縣堅持以穩定水源(水庫)為保障,以規范水廠建設為支撐,以管網延伸為依托的工作思路,實施長距離管道輸水,形成飲水保障網絡全覆蓋。針對該縣飲水保障網絡建設的設想,2021年以來,黔西南州分行累計投放4.3億元支持貞豐縣農村飲水安全城鄉供水鞏固提升工程項目建設,助力該縣新建及改建13座水處理廠,解決45.49萬人飲水安全問題。
據悉,項目覆蓋該縣所有行政區,主要由8個獨立集中供水片區供水工程和1個小型集中式及分散式供水工程組成,建設總規模為6.63萬立方米/每天,年供水總量達1728萬立方米,能有效滿足全縣群眾飲水安全需求。
固生態讓青山變“金山”
四月的魯容鄉,被北盤江和清水江左右環抱,峰巒疊嶂,蒼翠欲滴。隨著貞豐縣國家儲備林項目的推進實施,山間的綠色顯得更加厚重。近年來,貞豐縣堅持“林”“業”并舉,切實將國儲林建設與特色經濟林建設相結合,在提高森林覆蓋率的同時,帶動自身特色經濟林發展,助力群眾增收致富。
為促進地方林業發展方式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該行堅持守牢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投放3億元信貸資金支持貞豐縣國家儲備林項目,不斷助力該縣優化調整森林資源結構。項目建設面積5.5萬畝,建設內容包括集約人工林栽培、現有林改培、特色經濟林栽培等。
項目建設需要大量勞務用工,可直接帶動當地群眾參與育苗、整地、撫育、林木采運、林果采摘、巡山護林等工作,建設期間每年可為周邊群眾提供1311萬元勞務收入,經營期可提供511萬元勞務收入,實現木材儲備和帶動致富“雙贏”。在大力建設國儲林的同時,該行積極探索推動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因地制宜支持建設5000畝經濟林,用于種植芒果,并通過“政府+公司+農戶”的組織方式帶動當地群眾致富。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0